文/Samwai Lam
學術世界猶如武林,同樣是高手雲集,各施武藝的場所,不同之處在於學術競技場是揮筆論文,武林各家各派雖有差別,但眾多也有異曲同工的宗教思想作為流派根基,而文化研究其交織之複雜亦難以用筆墨劃清,但以人為本的精神共為文化研究的奠基石。文化研究(特別是文學碩士)在香港興起約10多年,然而這具有歷史淵源的理論學科在西方已發展成熟,文化研究學科與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大有因由,甚至可以說,兩個學派的研究範疇是文化研究的礦藏,為文化研究接下來的發展鋪路。
比伯明翰學派更早組成的法蘭克福學派,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霍克海默,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多諾,馬爾庫塞,哈貝馬斯和弗洛姆。他們站在文化精英主義的立場,嚴苛地批判麻痺大眾意識形態的文化工業。阿多諾認為大眾文化貌似娛樂大家,實際上是一種軟性的操控行為,在他與霍克海默的〈啟蒙的辯證法〉中,文化工業將文化產品標準化,趨於一律化,傳播媒介變得技術化和商品化,例如「標準化」是一種「假個體主義」的輔助手段,產生的
文化不再是一種富有創造性,提高人類精神質素的媒介,而是異化勞動的變奏,縮減大眾理性判斷力,只為「舒適」,窒息個體的內向追求。「文化研究」概念也要歸功於伯明翰學派,他們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站腳面過於精英主義,尤其反對經典文學作品令人性得以昇華的觀點。理查德·霍加特有感於大眾文化,例如:電視、電影、廣播、報刊、廣告、暢銷書、兒童漫畫、流行歌曲等等,影響人類生活的精神生活。1964年,他在英國伯明翰大學(Birmingham University)創立了當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簡稱CCCS),他任職中心主任五年,其後由斯圖亞特·霍爾接任。
不少人認為兩個學派並非站在同一陣線說話,然而略知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的朋友,讀兩個派別的著作,不難發現他們受馬克思主義影響非常深遠,也有不少共同觀點。伯明翰學派特別關心工人階級的意識形狀,指出其革命意識淡薄,同時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霸權的新模式。伯明翰學派特別指出文化凝聚群體的力量,關注青年文化和黑人民族主義等亞文化,並認為這些與主流社會不入流的群體有反抗性。當時,「後福特主義」風靡英國,它打著流動性的旗號,採取具彈性的生產模式,產品相對地更加消費者導向,關心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但這其實也是控制意識形態霸權的另一個面向。基於伯明翰學派學者,如湯普森霍加特和威廉斯等等本身的成長背景,他們對工人階段文化的保護,相信工人階級是催使社會變動的力量。也是與法蘭克福學派的一大分野。
法蘭克福學派以社會批判的角度,評論大眾文化,例如阿多諾對流行音樂的分析(他認為流行音樂經過事先計算而產生)等等,被人認為過於激進和一面倒地批評大眾文化。觀照當時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的背景,他們的「激動」其實是背負慘痛經歷,且合情合理。他們見證了德國納粹利用大眾文化荼毒人民接受法西斯文化,直接或間接使獨裁資本主義登上高峰,「個人時代的終結」便是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對當時缺乏生命活力的社會稱謂。不過,英國文化研究的確補充了法蘭克福學派某些不足,例如解放了後者認為觀眾是無自主力和判斷行為的一群被動接收者的觀點。
無論是法蘭克福學派還是伯明翰學派,也奠定文化研究的探討領域,它絕對是跨學科的專業,當中涉及社會學、心理學、性別研究、文化批評、哲學分析、歷史、政治理論……除了文本互涉,更重要是從文本轉化應用到社會研究,從而能分析得更完面,看得更闊,當伯明翰遇上法蘭克福是個打趣的說法,但遇上兩個學派以後,我們會思考得更多。
延伸閱讀
文化研究的發展當然不是三言兩語便能說明之事,學派也不只得法蘭克福和伯明翰。坊間出了不少導讀,大堆頭式地籮列文化理論主要的思想家和概念。除了上文提過的作者作品外,以下也是文化研究範疇的重要著作。
殖民無間道
作者:羅永生
出版社:牛津大學
香港文化研究的冒起與盛行,與97年香港回歸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97前後,人心惶惶,「身體認同」是經常出現的字眼。羅永生的《殖民無間道》透過香港臥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Chris Barker
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s Ltd
「文化研究並非一言堂,它的故事無法用單一的聲音來說,而我也不打算只用一種聲音去再現文化研究。」Chris Barker在此書開宗明義道。考試前,我們最喜歡讀「雞精書」,假如要用這種「臨急抱佛腳」的態度去處理文化研究的話。我會推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對於當代議題多所探討,包括「世界的失序」、「性別與主體性」、「空間」、「文化政策」,「認同」、「青少年文化」、「數位媒體文化」等議題也有涉及,是了解當代文化變遷的重要性、完整性與多樣性的一本「圖鑑」。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作者: Marshall Berman
出版社: Penguin
對現代性或現代主義有興趣的人,至少也會看過這部經典一遍。書名取自馬克斯對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有詩般見解:「一切堅實事物終將煙消雲散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Berman以文本為切入點,道出現代生活的本質,打破精神或物質的二分法,對他來說,現代性是空間、時間、自我及大家的共生生活經驗,在看似穩定有規律的現代社會,隱藏深處的現代性危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