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89期: 當代藝術作品,會有「貧乏」的一天嗎?


文:胡鐘尹


正當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 世界之際,隨著瘟疫蔓延與危機的擴 大,藝術界熱烈迎接的春季活動也頓時中斷, 受到嚴峻的考驗。一場瘟疫、讓人反思生命、 價 值,以 及 我 們 對 世 界 的 運 作,藝 術 的 發 展,或 許也可透過這次機會,進入一段反思與沈澱的時刻。 當 代 藝 術 作 品,會 有「 貧 乏 」的 一 天 嗎? 這 也 許 是問,在當今人類與環境問題各方面交集產生 的複雜局面下,藝術家如何面對則難者「看不 懂 」、「 陳 腔 濫 調 !」 的 批 評 後 , 還 能 找 到 出 路 與 展開新的可能。

「後現代主義者是沮喪的理想主義者,其中的高 手確實意識到現代性已好景不再,但他們還繼 續接受現代主義劃分時間的方式,由此他們只能 從連續革命的觀點來劃分各個時代。他們感覺 自己跟在現代人「後面」,卻抱著一種「現代之後 無 來 者 」 的 不 悅 情 緒 。「 沒 有 未 來 」 是 附 加 在 後 現 代 主 義 格 言「沒 有 過 去」之 上 的 口 號。那 還 剩 下 什 麼 ? 只 有 脫 節 的 片 刻 與 無 憑 無 據 的 譴 責 了。 因為後現代人不再相信他們得以譴責和激憤的 理由。」(Bruno Latour ,1991) (註1) 哲學家拉圖( Bruno Latour )提到後現代主義者 對 於「 進 步」的 思 維 邏 輯,是 以 一 種 站 出 一 步 的 批 判 姿 態 出 發,但 在 觀 念 的 本 質 上,並 沒 有 創 造 新的東西,仍是繼承著先早的知識內容與事物 運作模式。 藝 術 表 現 是 否「 貧 乏 」的 疑 問,來 自 於 身 為 當 代 人的我們,依然沒有跳脫上述關於新舊觀念二 元對立的迷思。藝術發展至今,已趨於跟我們 的生活狀態沒有距離,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題材 與 活 動 力,主 要 從 日 常 生 活 經 驗 取 得,而 當 它 面 臨 困 境 時,自 然 也 來 自 藝 術 習 慣 從「領 域 外」尋 求靈感與支援時,失去創造性主體,以及產生 自我生命力匱乏的現象。 義大利藝術家曼佐尼 (Porto Manzoni)1961創 作了一件作品《藝術家之屎》 (Artist's Shit) 以 90 個錫罐,單罐放入 30 公克 的“糞便”,並標 明“Freshly preserved”,以示「內容」的新鮮, 更使人驚愕的是它的作品售價比照黃金,售價 參考當日黃金價格出售。 曼佐尼再次顛覆了觀眾對於「現成物」認知, 杜象 ( Marcel Duchamp 將小便斗取名〈泉〉 (Fountain),如今〈泉〉象徵的功能性及功能性 的衍生物,都將可成為藝術的內涵與觀念。當 有 人 批 評 當 代 藝 術 作 品,表 現 內 容 空 洞、匱 乏, 且如同排泄物般不堪,當代藝術家便從另一個 角度扳回一城,借助批評者與事件的話鋒,轉 換為表現的動能與力量。

打破框架 「所以現代性是幻象嗎?不,現代性遠多過於 幻象,又遠少於本質。」(註2)可信的論述,便 能成為可靠的認識,並確立存在的合理性。而 認 識 是 否 淪 為 「 幻 象 」, 或 者 存 在 、 理 念 是 否 已 「 疲 乏 」? 這 類 問 題 , 在 今 日 網 絡 世 界 高 度 整 合 與快認知快速更替的背景下,即便藝術作品, 可能地在獨特性與內容(質料)為基礎的本位上 缺 失 了, 使 我 們 對 價 值 的 思 考 , 讓 渡 給 每 位 個 體 「 真 實 的 體 驗 」, 每 個 人 仍 可 從 當 今 當 代 藝 術 , 非 線 性、非 二 元 對 立 式 的 文 化 發 展 景 況 裡,尋 獲 對自己有益且感到愉悅的部分。 藝術家不再扮演「創造者」的主要角色,而是 「 連 接 」 的 樞 紐 , 作 品 是 「 溝 通 的 載 體 」, 觸 發 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事件提出反證 。


“糞便”不只能成為作品的本身,還能被創造 為 “ 景 觀 ”, 另 一 樁 離 我 們 較 近 的 例 子 是 , 2 0 1 8 年鹿特丹 -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 Muse- um Bojimans van Beuhinggen ) 的展覽〈Vorm – Fellows – Attitude〉維也納藝術團體 Gelatin 帶來的“便便奇觀”,用石膏模型翻模上色的 巨大糞便,充滿了整個1500平方米的展覽廳, 一旁還備有各顏色與膚色的服裝供觀者換裝, 讓觀者穿梭在這些“雕塑”中可有身歷其境的 奇特感受。展覽或許帶有一點挑釁的意味,但 同樣也激發人們的好奇,面對熟悉卻陌生的事 物,看 看 那 個「經 驗 中」的 自 我。 當Gelatin以作品翻轉形式的語言,運用幽默感 來打破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偏見與認知框架,作 為旁觀者的我們,如果輕鬆一點,忘掉渴望突 破舊世界的觀念史發展包袱,我們是不是就能 從 以 為 看 似「 貧 乏 」的 藝 術 品 表 現,把 對 質 料 內 容的思考,轉換成形式內容的認識與創造性? 如其本來的存在物、成為第二自然的現成人造 物 , 彼 此 意 義 不 在 於 “ 突 出 ”, 而 在 於 ” 連 結 ”, 並能夠拆解重新成為養分。

註 1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著,嚴可婷、 黃 碧 君 、 余 曉 嵐 、 林 文 源 、 許 全 義 合 譯 ,《 我 們 從未現代過 Nous n'avons jamais été mod- ernes : essai d'anthropologie symétrique 》, 臺北市:群學,2012,頁 136-137

註2 同註1 圖片來源: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 (Museum Bojimans van Beuhinggen ) , Gelatin , 《Vorm – Fellows – Attitude》, Photo by Museum Bojimans van Beuhinggen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