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思行評《醫藝盟繫心中國醫者2015籌款音樂會》




新年伊始,筆者已經不時出入表演廳,單是音樂節目,一月內已有九場之多,真的是「(音樂)會運亨通」。當中既有中樂表演、也有流行音樂表演;有大型的華格納音樂會,亦有較小的室內樂音樂會,但意想不到的是,最大的驚喜竟然是一個湊合而成的樂團——醫藝盟管弦樂團(Medart Orchestra)。


醫藝盟管弦樂團由醫藝盟(Medart)組織,樂團的成員絕大部分是香港人,部分來自港樂和小交的樂師,並找來David Nolan任樂團首席。醫藝盟是一個由一群熱衷於音樂的醫生與音樂家組成的志願團體,這次籌款音樂會就是為救助中國的貧病孤兒而舉行,樂師們都仗義行善,不收分文。


音樂會的演奏曲目只有兩首,分別是德伏扎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和拉赫曼尼諾夫的《E小調第二交響曲》。樂團由李心草指揮,他時任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常任指揮,是首位指揮過維也納交響樂團的華人指揮,演出經驗豐富。而負責獨奏的是上海出世,現於新加坡任教的秦立巍。


李心草當晚把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分別安放在他的兩旁,而大提琴則在秦立巍的身後,大概是李心草希望大提琴的聲音能集中在一處。他又安排六支低音大提琴站在樂團的正後方,使它們的聲音能向觀眾正面投射。


雖說醫藝盟管弦樂團不過是湊合而成,但表現媲美專業樂團,整體的聲音成熟統一,不像一些剛埋班的樂團,仍要為整合聲部內的聲音而努力。各樂器組的演奏水平很高,聽不出任何技巧上的嚴重失誤,比方說在第一樂章,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一起拉奏的顫音(trill),十分整齊清楚,不像好些業餘樂團聽起來「一團野」似的。當然,樂團還是有一些磨合的問題,例如弦樂的弓法和運弓未完全統一,當中以David Nolan跟其它樂師的差別較大,而且他在齊奏時,偶然出現突聲的情況,未算完全融入這隊香港的樂團中。另外,圓號和弦樂的撥奏偶然奏得不齊整。而圓號手吹奏緩慢的獨奏時,轉音的時間稍長,令旋律略嫌顯得扭擰。


秦立巍的演奏同樣出色,開始時帶點刮弓的聲音,正好配合略為激動的旋律。他的造句充滿變化,如在第二樂章,拉奏抒情樂句時,他在上高把位時把聲量轉柔,落低把位時變強,使樂句抑揚頓挫,充滿歌唱性。他和李心草多有交流,兩人在其中一段音樂一直對望,反映他倆已經心無雜念,完全投入在演出當中。樂曲演奏完後,秦立巍跟低音大提琴首席加奏了一曲羅西尼的作品,這是一首有趣的樂曲:低音大提琴先以附點節奏為大提琴伴奏,然後低音大提琴拉奏旋律,成為二重奏,接著變成大提琴以附點節奏為低音大提琴伴奏,最後樂曲以一輪密集的音符來結束。演奏間他們一時是一唱一和,一時在「唱雙簧」,二人旗鼓相當,是一次精采的表演。


之後是香港經常有樂團拉奏的《E小調第二交響曲》。為演奏此曲,樂團的編制加大了,不過音色較上半場統一。八支低音大提琴一直在「後排攻擊」,加強音樂的厚度。在第一樂章,幾個提琴部輪流並互相重疊地奏出旋律,這段的模仿(imitation)做得很好,各部的造句和力量一樣,使音樂顯得層次分明,彷彿是一陣陣的湧浪。圓號和小號在第二樂章發揮出色,吹得輝煌的同時,又能把旋律奏得優美,做到剛柔並蓄。不得不提雙簧管在第三樂章中,將著名的獨奏吹奏得非常動人,是樂曲的一大亮點。弦樂的伴奏同樣美麗,樂句的結尾都稍為轉柔,欲言還休似的。到了此樂章的結尾,樂團在李心草的指示下讓最後一個音慢慢消去,餘音裊裊的,令人回味。在終章中弦樂和小號的演出尤其出色,讓樂團表現出宏大的氣魄,為音樂會劃上美滿句號。


樂團還加奏了一首艾爾加的《Nimrod》,是一次優美的演奏,只是筆者剛在一星期前在相同的地方,聽了指揮Dausgaard帶領港樂完美地奏了此曲,珠玉在前,難免將這次比下去。


音樂會完結後,樂師都互相握手,畢竟這個樂團組合大概是「只可一,不可再」,下次也不知道能否保持如此高水平的演出。只是筆者至少希望醫藝盟管弦樂團的下一次表演,入場的觀眾除了支持善事,還學懂音樂會禮儀,不再在每個樂章完結時都拍手便好了。






觀賞場次:2015年1月18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