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香港中樂團「忐忑之後」

文/楊偉傑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生及本科生導師)

圖/由香港中樂團提供



《忐忑》這首紅遍網絡世界「神曲」,讓主唱者龔琳娜聲名鵲起。筆者首次知道「龔琳娜」這個名字是在2000年,當時她應香港愛樂民樂團之邀請來港演出,筆者也有幸參與其中。那個時候的龔琳娜還是在中央民族樂團擔任獨唱演員,專攻民族唱法。音樂會過後,我們每位參演者都收到龔琳娜贈送的《孔雀飛來》錄音專集。從那次演出以及專集,筆者對她的唱功有了深刻印象。


後來再次聽到「龔琳娜」這三個字,已經是紅極一時的《忐忑》。破格的演出配合她良好的唱功,加上誇張的面部表情,瞬即令她走紅。筆者也逐漸知道了她下鄉採風、收集民歌以及到歐洲學習音樂,遇到作曲家老鑼(Robert Zollitsch)的經歷,深深感受到她對藝術追求所作出的努力,及後聽到多首老鑼為中樂合奏創作的樂曲,更被這位香港人俗稱為「鬼佬」的音樂所震撼。


外國人學習中國音樂,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能夠把它學好,必定要下過一番苦功。在2013年9月,香港中樂團第37樂季的開幕音樂會上,首演了老鑼的《鐘樂和鳴》,筆者當時認為這首作品是全場最出色的,並不是因為作曲者是「鬼佬」,而是因為筆者感受到他「用心去創作」。他運用了高超的配器手法,極為有效地把編鐘與中樂團融為一體,而不是一般而言的「編鐘加中樂團」,從而達到了「和鳴」的效果。


一年多後,筆者再聽這位「鬼佬」編創的音樂。這場「忐忑之後」音樂會,從開場曲《曠野漫步》已可見老鑼的用心:「音樂會開場,好聽的旋律,放鬆的節奏,將觀眾帶到曠野中,享受自然,享受音樂。」這首短小精悍的作品簡單而直接,閻惠昌的指揮動作柔軟而放鬆,重覆的主題以不同樂器輪奏的方式來呈現,層疊的寫作手法讓音樂織體非常綿密。主題旋律的輪番出現,讓觀眾從何時開始聆聽,都不會錯過音樂,老鑼似乎深知不少觀眾的進場習慣。龔琳娜演唱的《陝北民歌組曲》揮灑自如,當中的潤腔與音色變化尤為精妙;老鑼重新為中樂所作的配器,與歌者合而為一,顯得雄渾有力;署理嗩吶首席胡晉僖在〈走西口〉一段的獨奏樂段表現也值得一讚。


上半場最後兩首作品《易水歌》與《愛之歌》,是整場音樂會中最精彩的,更是筆者這些年來所聽過的老鑼創作的巔峰之作,完全反映了他在中國民族樂器運用上的高度技巧。負傷上陣的牛建黨,將荊軻的悲壯情懷在《易水歌》中表露無遺。他的嗩吶與演唱具有強大的表現力,演奏嗩吶時有如人在說話,如泣如訴;演唱時則情感真切,極具爆發力。在《愛之歌》中,筆者聽到老鑼把對龔琳娜的深情,投射在他的音樂裡面。他也非常清楚了解中國樂器的特點與功能,運用起來恰到好處。比方說第一段溫暖可人的〈春〉,他以拉弦樂器作為主導,用五聲音階來進行,有著水靈靈的音響效果,流動有致;在〈夏〉這個樂章裡,他就改用了較多的彈撥樂器,發出的聲響像火一樣熾熱。看來老鑼是把中國的五行與音樂作出了結合。


點題作品《忐忑》,老鑼把它編給大樂隊演奏,筆者聽起來倒是覺得原來的小樂隊版本會更生動靈活。壓軸的《武魂》,由數十名青少年與小學生組成的龐大鼓隊,加上四十多人的合唱團,台上近二百人的陣容聲勢浩大,不過視覺效果比音樂要多一些。鼓隊的音量有點偏大,與樂隊的聲音不太平衡,合唱團的演出也得不到很好的展現。筆者只看到有些團員非常賣力的演唱動作,卻不太聽到他們的聲音。增加了擴音的獨唱部分,跟合唱團的唱段在同一音區內,效果就打了折扣。


從這位來自德國的老鑼身上,筆者似乎找到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純真與內涵,還有最美麗的聲音。筆者感受到「音樂無疆界」,只要有良好的技術基礎,然後「用心去創作」,是不愁沒有好作品的。



評論場次_2014年12月21日/下午3時/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