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絲路.竹韻

文:楊偉傑。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

音樂,是由心出發的,毫無半點做作。


筆者從馬迪的笛聲裡,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剛剛離開了我們的二胡大師閔惠芬,三十多年前跨過了死神設下的難關,首演的《長城隨想》震撼樂界;同樣經歷過生死,馬迪早已看破世事,他的音樂也是發自肺腑,感情真摰動人。


以一曲《秦川抒懷》名滿笛壇的馬迪,多年來蟄居於古都西安,有些人甚至不知道這首名曲的作曲者也是一位竹笛演奏家。2001年,臺灣音樂活動家林谷珍邀請馬迪赴台演出,自此聲名鵲起。2004年馬迪也曾應邀來港演奏,可惜後來患上惡疾,深居簡出,幾乎退隱笛界。馬迪得病期間以堅毅的意志維持著生命,終於在2011年成功擊退病魔,並重返舞台。


這場「絲路.竹韻——大西北音樂文化之旅」音樂會是馬迪病愈後首次訪港演出,演奏的四首作品《秦川抒懷》、《望鄉》、《大漠》、《塞上風情》全是他本人的創作。


《望鄉》是一首催人淚下的作品,羽調式的旋律,簡潔卻又十分考演奏家之功力。馬迪的笛聲極具感染力,充滿歌唱性的樂音在筆者耳際徘徊,他就是通過一把竹笛,用心跟觀眾去訴說他的故事。音樂看似簡單,內容卻不簡單,感覺這就是一闕竹笛的《橄欖樹》,一句句打進筆者的心坎裡,良久不散。


來自臺灣的指揮家黃光佑是首度來港演出。在他的手上,竹韻小集樂隊的表現較以前有頗大進步。縱然整體的節奏、織體,以及弦樂聲部還是有所欠缺,但在黃光佑的帶動下,樂隊的層次感豐富了,音量與張力的對比強了,音色變化也多了,在合奏《秦韻》裡尤其明顯,伴奏馬迪的《塞上風情》時,樂隊也有不錯的配合度,可見黃光佑與各樂手在排練時所作出的努力,這是十分可喜的。


作曲家姜瑩的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近年被演奏得火熱,她的重奏曲《敦煌》與之異曲同工,以具有動感的節奏型突出各種樂器的音色特點。五位樂手的表現也甚為稱職,唯獨到了高速樂段時,節奏的穩定性有所不足。


由韓婧娜以新疆拉弦樂器艾捷克演奏的《新疆之春》是一首「有趣」的作品。這首創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紅色」小提琴曲充份體現中國當時的意識形態與時代氣息。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少數民族的音樂想像,並且以西方樂器來呈現,某程度上是比較合乎漢民族的口味。現在以艾捷克來演奏,似乎是把這種音樂想像落實了,使之合理化。節目安排者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點,也許是一種賣點,但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錯配是對音樂文化的無知。


總的來說,這次的音樂會比起早前樂團的「精彩十年」音樂會來得更精彩。上次演出時指揮與樂手們疲態畢露,可能是因為演出當天由早上開始一直錄影和排練,以致影響了演出效果。


一支樂團,前線人員包括樂手與指揮的水平和表現固然非常重要,但身居幕後的行政團隊同樣舉足輕重。樂手們在舞台上,有如出征上陣,行政團隊則有如內政和後勤部長。行政團隊如果能夠安排好一切,讓前線人員在最佳的環境與狀態下演出,定能用心創造美好的音樂!


評論場次:2014年6月8日·晚上8時·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