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第二十六届澳門國際音樂節「樂愛漫遊」:英國古樂合奏團


文/ 楊偉傑(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音樂,小型器樂合奏都是一種非常精彩的表演方式。由中國的民間樂種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到歐洲的弦樂四重奏、室內樂團,均以小巧見長,講求樂手之間的默契和溝通,數人合樂猶如一人奏出。在以大型交響化器樂合奏為主導的東西方社會,小型器樂合奏有如一道精緻小菜,讓人細味品嚐。10月12日晚上在澳門玫瑰堂演出的英國古樂合奏團正是這個合奏種類的典型例子。


聞名遐邇的英國古樂合奏團由享負盛名之英國指揮家兼古鍵琴家特雷弗.班諾克(Trevor Pinnock)於1973年創立,在建團30年後,由小提琴家安德鲁·曼兹(Andrew Manze)執掌樂團,復於2007年由哈理.比卡特(Harry Bicket)接任藝術總監。生於1961年的比卡特,擅長演奏古鍵琴與管風琴,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指揮多套歌劇和音樂會,對於演繹巴洛克(Baroque)和古典(Classical)時期的音樂造諧猶深,並曾與多個英國以及歐美著名的樂團和歌劇院合作。在歷任總監與團員的多年努力下,英國古樂合奏團成為世界上頂尖的小型樂團。樂團所用的古樂器(period instruments)音色柔美、演奏風格獨特,灌錄了多張巴哈(J.S. Bach)、韓德爾(Handel)、莫扎特(Mozart)等作曲家的專輯,其中有不少更是經典名盤。這次樂團在澳門的音樂會為他們東亞巡迴演出的其中一站,比卡特選取了一套巴哈與韓德爾的曲目演奏。巴洛克音樂配上教堂作為演出場地,實在適合不過。


現場座無虛席,眾樂迷均引頸以待。音樂會以巴哈的《C大調第一樂隊組曲》(BWV 1066)作為開場曲,這首在十八世紀初創作的樂曲,由〈序曲〉以及一系列的舞曲,包括〈庫朗特舞曲〉(Courante)、〈嘉禾舞曲〉(Gavotte)、〈佛拉納舞曲〉(Forlane)、〈小步舞曲〉(Minuet)、〈布雷舞曲〉(Bourrée)〈巴斯比埃舞曲〉(Passepied)所組成,由比卡特彈奏古鍵琴並指揮樂隊演奏,樂隊各個聲部均自覺地向古鍵琴靠攏。指揮與樂師們之間的會心微笑,讓筆者感受到這隊二十人的樂隊十分有默契,且融入其音樂之中。比卡特的指揮動作很小,但極為準確,把樂句的大線條、樂曲的織體、內聲部的結構層次分明地展示出來,各首舞曲在樂隊演奏下節奏感極佳,動態十足。弦樂使用了羊腸弦(gut strings),其獨特音色讓整個樂隊有一種融合和諧的聲音,非常柔和、放鬆和透亮。


接著女高音卡羅林.森遜(Carolyn Sampson)緩緩步出舞台,在比卡特指揮下獻唱三首選自韓德爾的清唱劇《泰奧多拉》(Theodora, HMV 68)的詠嘆調。在玫瑰堂這座歷史悠久並且莊嚴神聖的建築物裡演唱這些與宗教有關的歌曲,讓筆者完全沉浸在一片聖潔的氛圍裡面。森遜的聲線非常清亮,高音的穿透力十分之強,氣息功底也相當深厚,發音輕鬆,收放自如。三首詠嘆調一氣呵成,森遜的歌唱時而低沉委婉,時而慷慨激昂;歌曲裡之緩急輕重,森遜拿捏得分毫不差,速度徐疾有致,處理內斂深刻,感情真摯,沒有矯揉造作。


聲樂節目演出過後,下半場到器樂上場,由樂團的小提琴首席瑞妮(Nadja Zwiener)與雙簧管首席史普蕾克森(Katharina Spreckelsen)領銜主奏巴哈的《小提琴及雙簧管協奏曲》(BWV 1060)。這首樂迷耳熟能詳的樂曲歷史不衰,第一樂章的快板令人有愉悅歡快的感覺,惟瑞妮在努力營造這個氣氛時,顯得有點趕急,琴音偏緊,不夠放鬆;史普蕾克森則較為從容不迫,演奏恰到好處。第二樂章瑞妮的演奏漸入佳境,與史普蕾克森一同奏出一個線條極為優美的二重奏,十分動人。第三樂章在比卡特的催動下,樂團與兩位主奏均呈現出強勁氣勢,三者配合得天衣無縫。


壓軸出場是在上半場技驚四座的森遜,為樂迷送上韓德爾為女高音與樂隊創作的降B大調經文歌《風,靜止吧》(Silete Venti, HWV 242)。經過上半場的暖身後,森遜的演唱更為隨心所欲,音色更加純淨。雖然場刊內並未印上歌詞,但森遜的發音清晰可聞。最後一段〈哈利路亞〉更是響徹全場,繞樑三日。一曲過後,掌聲雷動,返場之聲不絕。徇眾要求,森遜加唱一曲韓德爾的歌劇《里納爾多》(Rinaldo, HWV 7)裡的詠嘆調Lascia ch'io pianga。她的演唱灌注了無限的深情,不少觀眾也為之動容。最後一音,森遜仰天靜默,彷佛時間被凝結,筆者也像被帶到另一境界,渾然忘我,直到身旁的掌聲與歡呼聲響起,才回到現實世界。


英國古樂合奏團在數天之內分別於香港和澳門舉行音樂會,如果要筆者付出數百元到大會堂音樂廳正襟危坐,倒不如到一水之隔的澳門,免費安坐在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玫瑰堂,感受澳門歷史城區的景緻,體會音樂與環境的精彩互動。在這個急速轉動的世界裡,很多事物已經「被消失」,在我們還沒有被歷史巨輪捲走的時候,能夠在碩果僅存而非徒具空殼的文化遺產裡聆音賞樂,誠屬難能可貴。拆卸與重建,每天都在香港發生,但我們這片土地仍然有不少可愛的歷史建築。如果文化藝術部門的決策者可以善用它們,安排得宜,搭配正確,我們就能一同走進歷史,漫遊人文藝術的世界。




評論場次

2012年10月12日.晚上八時.澳門玫瑰堂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