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楊偉傑評江南風韻.錦繡中華

文/ 楊偉傑_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


「江南風韻」與「錦繡中華」是上海民族樂團兩套家喻戶曉的品牌節目。十月二十二日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上演的音樂會,團長兼藝術總監王甫建特意把兩套節目的精華合而為一,上半場以上海與江南音樂為主,下半場則有多首以全國各族民間音樂為題材譜寫的協奏曲,打造成一台既能展示樂團整體實力,又可呈現樂團近年的創作曲目,更介紹了多位樂團優秀的年青演奏家的音樂盛會。


《春江花月夜》與《歡樂歌》均是傳統絲竹樂的經典,由羅忠鎔、秦鵬章所改編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數十年來多個樂團的保留曲目,在既有的版本上創出新風確實不易,然而王甫建的改編帶給筆者意外的驚喜。緊湊的佈局與優秀的配器使兩首樂曲效果不凡。樂隊的聲音十分放鬆柔和,讓傳統絲竹樂與交響化的民族樂團這兩個看似互相矛盾的組合模式得以和諧共處。


由樂團「力捧」的五位年青演奏家王音睿、湯曉風、李宛慈、陳豔、唐一雯輪流演奏的上海原創經典作品串燒《海上勁風》,以樂團新一代的中堅分子去演繹數十年來膾炙人口的民樂名曲選段。王音睿的樂感極佳,把《龍騰虎躍》打出了動感;湯曉風演奏的《三六》顆粒清晰,尤如行雲流水,在九月的琵琶獨奏音樂會過後,仍然保持著巔峰狀態;樂團唯一的台灣樂手李宛慈笛聲清麗,一闕《行街》吹得非常流暢;演奏《第一二胡狂想曲》的陳豔,比起去年初在香港演出時有長足進步,二胡音色圓潤,技巧嫺熟;唐一雯用柳琴演奏的《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技術絕對是無懈可擊,她在下半場演奏張朝作曲的《青銅樂舞》,以點御線的功力更是表露無遺。張朝的另一首作品《牧歌》把沙漢昆的同名作品與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的《萬馬奔騰》結合起來,蒙古族年青馬頭琴演奏家存布樂在樂曲引子所展現的「呼麥」唱功令人歎為觀止。


異域風情向來是中樂作品的熱門選材,姜瑩作曲的《絲綢之路》近年在民樂界大為流行,這首民族管弦樂曲運用了一些為人熟悉的動機,以不同的樂器組合、音色變化、對位等作曲技巧造出極佳的層次感,王甫建對和聲轉換以及織體結構的處理使樂曲更能引人入勝。壓軸的《龍躍東方》以打擊樂與民樂隊把東方的巨龍描寫得生動有致。作曲家劉長遠巧妙地把民歌《茉莉花》融入樂曲裡面,恬靜的茉莉花遇上躍動的東方神龍,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外在形態與內在情感,把全場觀眾的情緒都鼓動起來,儘管這場音樂會的曲目數量較多,但豐富的種類與品牌節目的建立也顯示了王甫建與樂團的雄心壯志。


現代中國器樂合奏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同的觀點與看法仍然是多不勝數。然而沒有創新,哪有傳統?王甫建的創新,卻帶有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既表現漢民族與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更與作曲家及演奏家一起去挖掘它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內容。這個過程固然是十分艱辛,但假若民族音樂只是不斷的重覆老路、固步自封,前景未必樂觀。三十多年前王甫建在中央音樂學院開創了民樂的新浪潮,現在他依然孜孜不倦,心繫著中國音樂的未來。我們或許需要更多像王甫建這樣的有心人去推動中國音樂,讓它能夠更堅實地成長。





評論場次

2013年10月22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