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何等新風
如果要說推動中國新音樂最得力的團體,各大中樂團肯定是名列榜首。終究是不足一百年的「年青」表演形式,新曲與新編,需求仍未間斷。這次澳門中樂團在澳門國際音樂節的音樂會,就以《中樂新風》為題,帶來一整場新作舊作共冶一爐的現代作品音樂會。
開場曲目《阿佤山》選自《滇西土風組曲》,是郭文景於1994年創作,當年由香港中樂團首演,原只有兩樂章且題為《滇西土風兩首》,後續寫第三樂章更名《滇西土風組曲》。《阿佤山》是原曲的第一樂章,以佤族祭祀為題材。樂曲從肅殺深沉到激情澎湃,自是熱情奔放愛好「爆棚」效果的彭家鵬的拿手好戲,澳門中樂團也得以在開場以強勁動態搏得觀眾熱烈掌聲。
笛子協奏曲《雲》是劉文金在今年年初寫成的新作,以多種民間音樂(內蒙古二人臺、青海花兒、陝北民謠)為素材,描寫出作曲家對中國西北的印象。以《長城隨想》以聞名的劉文金,作品不離以動聽旋律為先的傳統美學,《雲》也是如此,充滿優美旋律。戴亞老練的演奏,充份帶出樂曲的鄉土之美。然而這套輕鬆動聽的中篇作品,也許稱為笛子與樂隊組曲會更貼切。
上半場以國內最炙手可熱的作曲家之一唐建平的名作《春秋》作結。這首琵琶協奏曲於1994年,由於適逄孔子誕辰2545周年,遂以《春秋》為題,以音樂表達儒家精神。此曲是唐建平的代表作,有著唐建平典型的創作風格:頻密地以大量的敲擊樂與樂隊齊奏,製造刺激的音響效果。儘管這部作品問世近二十年,在國內外經常上演,更獲出版樂譜,可是令聽眾疲累的音響「轟炸」加上略嫌冗長的篇幅(事實上《梅花三弄》主題出現之後樂曲大可在一片光輝之中完結而毋須那並不精簡的尾聲),能否擠身傳世經典,不無疑問。獨奏吳玉霞正是首演演奏者,技巧嫻熟,可惜是擴音無可避免的把弦線的金屬聲音一同擴大,讓音色到達觀眾席已不能盡善盡美。
下半場開場曲目《西北組曲》是跟郭文景同屬中央音樂學院「七八屆之星」的譚盾所作。1986年為台北市立國樂團改編自己的舞劇《黃土地》而成。相比《春秋》,《西北組曲》才是真正大受歡迎的作品,大量演出及不少錄音,近年甚至成了台灣的學生音樂比賽曲目。譚盾雖然運用不少現代技法於作品之中,可是傳統素材的巧妙運用,成了能做到雅俗共賞的現代作品。可惜的是樂曲也表露了樂團的硬技巧尚有不足,不免可惜。而彭家鵬誇張的速度對比也許會令熟悉此曲的觀眾不免吃驚,可是確實讓音樂展現出狂野一面。
劉湲成功的以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重編成一首板胡與樂隊的無詞歌--歌詞的意境都都給寫到樂隊去。姜克美演繹動人,不禁慨嘆難得邀請大師級胡琴演奏家姜克美訪澳,卻只演奏一首品《在那遙遠的地方》,實在不夠過癮!最後一曲《茉莉花開》同樣是民歌改編,是劉長遠在2010年為上海世博而寫。將耳熟能詳的《茉莉花》調子編成陽剛味十足的鼓樂與樂隊的炫技作品,以「茉莉怒放」來寄寓祖國繁榮,對唱著《茉莉花》長大的中國觀眾,也許要花一點時間識應如此解讀。
節目以《中樂新風》為名,卻只有真的有很新的曲目這一點選是貼題,如果期待從這場曲目都傾向傳統手法的音樂會一窺廿一世紀中樂創作有何新貌,實是捉錯用神。還有兩件事值得一提。第一是節目偏向過長,邀請三位客席獨奏又不無法每位都演出大作,不免顧此失彼。第二是擴音的運用尚算恰到好處,尤其是笛子獨奏,聽得出音響監督以「補樂器不足」為目的而非盲目「讓觀眾聽得清清楚楚」,這值得一讚。
評論場次
2012年10月21日.晚上8時.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