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一種生活叫緬甸

圖、文:郭朗然

90後背包客、自由撰稿人,前世是好奇的貓,今生是無腳的鳥。Facebook: 清心看世界


緬甸人篤信佛教的形象,深入民心。在這個接近九成人民都是上座部佛教徒的國度,佛教意味著一種生活的態度、處世的方針、做人的道理。路邊隨手可得的一杯涼水、無論走到哪裡都看得見的佛塔、僧伽成群結隊在街上化緣……全是緬甸常見而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我們的衣食全靠民眾捐獻,甚少需要買東西」,我在曼德勒一間迷你修道院內和一位僧人聊起時,他說,「即使有錢,也是來自平民,而不是我們的。」全個曼德勒市連同附近郊區的寺廟,僧眾多達10萬,要維持這種生活模式,可想而之需要有多少信眾願意無私奉獻才能做到。然而在緬甸,這是日常的一部分,而不是什麼奇跡。


隨處可見的善行


清早的街頭,披著鮮紅色袈裟的小僧人三五成群到店鋪、民居化緣,絕大部分的緬甸人都樂於給予一些手頭上的食物,白米、麵包、水果、蔬菜……什麼都有。若是在大城市如仰光,一排三四十人的僧人列隊在街上走過,還有人幫忙推手推車收集施捨物,場面相當震撼。各人拖捨的量不多,卻是懷著一番心意,希望與佛結緣,積聚褔氣。


施捨之物除了食品,還可以是金錢。大白天乘長途巴到仰光,中途停車小休,走上車的除了小商販,還有一位小僧人。他向每人派一個信封,上面寫著一些緬文。雖然我看不懂,也知道他一定是想人隨緣樂助一下。車上的人都毫不懷疑,從口袋中拿出一些錢放進信封內,等僧人過來收回。那種不約而同地甘願捐獻的場面,在我看來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美麗景象。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一瓶水很快便喝完,但我從不擔心沒水喝,因為幾乎每一間商店都會放一大瓶飲用水,少數更設有冷凍功能的飲水機,路邊也常常會看到一些瓦造的水罐,放一隻不銹鋼碟作為蓋子,並配以一隻不銹鋼杯。這樣做的原意是讓僧人經過時可以享用,不過時至今日,只要路人覺得渴了,亦可以隨意飲用。緬甸人從不計較,深信即使簡單而微小的舉動也能行善積德,養成樂善好施的好習慣。


生活在神佛之間


在曼德勒的日子,我最喜歡到附近一座名不見經傳的佛寺乘涼休息。繞著佛塔轉一圈,然後到旁邊的大榕樹下靜坐,細看成年人聊天、孩子嬉戲。這個神聖的地方,同時也是人們生活的地方。佛寺在人們的心中,更像樓下的一個公園,而不是需要拜佛時才會來。只要尊重神靈,誰也可以進來,佛與人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得多。


在緬甸人的眼中,佛祖的形象比我想像中更為廣闊,正所謂「相由心生」,佛像雖然沒有生命,其外觀也反映著鑄造者心中的佛相。佛的姿態不一定是盤膝打坐的模樣,還可以是站立、側臥或隨地而坐,同時做一些隱含佛學哲理的手勢。而佛的外表也可以有很多變化,有時甚至與人的正常外觀比例不太吻合,反映出佛在人心之中具有獨特而多元化的形象。


佛教觀念 代代承傳


佛教成為主流宗教有很長的歷史淵源。雖然緬甸和中國比鄰,但因為山林阻隔,緬甸受對岸印度文明的影響反而大得多。相傳早於公元前3世紀,已有印度佛僧帶著經書來到這片土地,公元3世紀的緬甸中部已有不少佛教徒。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11至13世紀期間,佛教成為全民信仰,連皇親貴族都尊崇佛教,投放大量資源在蒲甘 (Bagan) 平原上建造超過三千座大大小小的佛塔。飽歷風霜,如今仍有無數的佛塔散落在大地上,在斜陽下叫人歎為觀止。


佛教多年來的影響,塑造了社會的主流思維,不少人仍竭力維繫世世代代的傳統。一些佛教徒的家長會讓兒女短期出家,住在寺院中學習過僧人的生活——他們清晨便起床,然後在特定日子的早上出門化緣,回到寺院後仍要誦經聽道、禪修打坐、認真學習佛法和文化知識,培養出家之人應有的儀禮和素養,恆常洗淨袈裟、打掃庭園,並且要懂得照顧自己,互相幫助,融入群體的生活。


除此之外,緬甸各地都有一些由僧人開辦的佛法學校 (Buddhist Dharma School),相當於主日學,希望讓小孩能夠在正式教育以外有機會接觸和認識佛法。難得在眉苗 (Pyin U Lwin) 走入一間佛法學校,發現學校的教學方法也較為生動有趣。「我們的老師讓小孩子上課時輕鬆地練習唱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明白當中的意思,今天便有機會一起站在台上表演。」看到他們全情投入地向家長合唱一曲,寓學習於娛樂,連我這個不懂佛法又不懂緬語的遊人,也感受到小孩子的純真和熱情。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讓人滿心安樂。


萬物有靈 精靈常存


伴隨著佛教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還有源自遠古時代的精靈崇拜 (Nat worship)。我徒步走進位於昔卜 (Hsipaw) 撣族 (Shan) 的村落,村中最巨大的樹剛好長在路中間。廣闊的綠蔭下,是一座沒有任何佛像或神靈肖像的雙層「白木塔」。村民把簡單的貢品放在塔內,把一些像是符咒的白紙旗掛在塔上,以示對巨樹樹靈的敬重。即使在城市中沒有如此巨型的塔,在大樹的樹幹上設一個小木架,讓人們定期放些食物供奉樹靈,也是相當常見的。除了樹靈,高山、瀑布、村莊等都有各自的精靈。


佛有佛寺,精靈也有精靈神社,神社內除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精靈安放在大殿之中,四處都有不少白象、白馬、猛虎等動物神像,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精靈:部分是古時的人物慘死後演變成具有特殊能量的精靈;部分卻沒有可見形象,只有代表這個精靈的物品。人們來到神社如同走進佛寺,必須脫下鞋襪;雙手合什、叩頭跪拜等動作亦與拜佛類似。此外人們還會利用代表精靈的物品做一些動作,如擊鼓、舉高大石、搖木椅等。貢品之中,以未熟的香蕉和椰子最常見,貢品盆中還有水果、白米等食物,附送濕毛巾、竹筷子、竹扇,以及插上各式各樣的旗。


從前人們對精靈崇拜的盛行程度,令決心要把佛教變成國教的阿奴律陀大帝 (Anawrahta Minsaw) 用盡各種手段也無法完全取締,最終於11世紀定下37個比佛祖低一等的「正統」精靈,容許人們繼續崇拜他們。但民間被供奉的精靈遠多於此數目,人們根深柢固的思想始終難以改變,即使在軍政府專政的年代,精靈崇拜和佛教一樣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緬甸的一些佛教徒仍然相信來世的事由佛陀掌管,今生的命運則或多或少受各種精靈影響,因此不能對精靈不敬,以免招來惡運。一些較為有錢的人甚至會專程奉送一盆盆貢品,祈求風調雨順,兼得上天幫助。


也許有些人認為崇拜滿天神佛看起來很迷信,然而無可否認信仰具有教化功能,更是人們心靈上的支柱。我所遇過的緬甸市民,絕大多數都樂於助人,不會貪小便宜;做生意的也很老實,不會開天殺價;窮人生活艱苦,仍舊知足常樂。「人之初,性本善」,而信仰正好讓善的種子能夠長成大樹,開枝散葉。林蔭之下,就是一個民風純樸友善的國度。




小僧侶清早外出化緣,分成好幾群走訪附近的大小商鋪。

離住宿不遠的寺廟內也有一顆「大金石」,屹立在階級邊緣,指向無盡的天際。

金色的佛塔在藍天之下閃閃生輝,是緬甸幾乎隨處可見的情景。

村中巨樹之下,有一座拜樹靈用的兩層高的「白木塔」,可見村民對大樹的重視。

精靈神社內沒有形象的精靈。

神社內常見的貢品盆。

曼德勒市內一座外貌奇異的佛像,相信是在展現釋迦牟尼禁食悟道時的模樣。

儘管佛像形相各異,但在緬甸佛教徒心中同樣備受尊崇。

蒲甘佛塔內經重修的佛像。

三千佛塔散佈在蒲甘平原上,眼前所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緬甸僧人走在仰光街頭化緣時的壯觀場面,是我在其它國家不曾看過的景象。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