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袁智聰
_沉迷音樂又喜歡用文字解讀音樂的香港升斗市民,人稱樂評人,一寫20 多年
今年3月,是英國傳奇性電音天團Depeche Mode上次來港演出的23週年——
1994年3月16日,仍是4人樂隊姿態的Depeche Mode第2度訪港(第1次是在1983年),在剛重建後的香港大球場(前身為政府大球場)舉行他們的香港場《Devotional Tour》音樂會。當晚大球場內的盛況迄今仍為樂迷們所津津樂道,畢竟這是在港實屬難能可貴的大型”stadium concert”體驗。之後香港大球場因為被指表演聲浪滋擾到鄰近高尚住宅區居民,而沒有再舉行外國音樂藝人的大型演出了。
所以當DM早前在3月17日全球發行樂隊的第14張專輯《Spirit》時,香港的忠實粉絲也倍感興奮。
毋庸置疑,大家都喜見Dave Gahan、Martin Gore和Andrew Fletcher帶著Depeche Mode歸位,出版全新專輯之餘,亦隨即在5月舉行新一輪世界性巡演《Global Spirit Tour》,而大家都寄望這輪巡演可有機會登陸香港。然而就不少「老DM迷」而言,對他們的新作卻不諱言聽得不是味兒。
對於某些「老DM迷」來說,我相信他們都在緬懷樂隊昔日的英倫電子流行樂聲音,同時也不太接受樂隊近10多年間的電音藍調(electro-blues)歌曲取向,跟DM被視為「集體回憶」的經典電音風格有著一點距離。也許他們的近作被批評為不夠旋律化,但藍調歌曲都不是以講究悅耳旋律為大前提吧!也有人說DM的藍調取向是為討喜美國市場,但在2010年代的今天,你還以為大多數美國人都是頭戴牛仔帽、只懂得聽藍調與鄉謠嗎?但DM的藍調聲音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前作《Delta Machine》在名字上,一方面是DM對delta blues根源作出追祟,同時machine則代表電音之意,是開宗明義的電音藍調專輯。在《Delta Machine》之後,Martin Gore與前隊友Vince Clark組成VCMG,在2012年發表以modular電子合成器大玩minimal techno的《Ssss》專輯,又以MG的個人名義(又可解讀為Modulation Generator)在2015年出版過首張同名專輯《MG》祭出來得猶如科幻電影配樂的電音;而主唱Dave Gahan則在2015年出版了與downtempo electronica組合Soulsavers合作,來得相當藍調而有機性的《Angels & Ghosts》專輯。當這兩位主將再度走在一起時,又可會發生甚麼新火花呢?
自1997年的專輯《Ultra》開始,Depeche Mode便貫徹按時按候每4年準時出版一張專輯。來到今次的《Spirit》,也同是繼2013年的《Delta Machine》後睽違4年的全新專輯,彷彿他們跟樂迷有著風雨不改的約定。而從2005年的《Playing The Angel》起DM便交由Ben Hillier任唱片監製,一如4年前Dave Gahan所表示,《Delta Machine》是DM最後一次與Ben合作。《Spirit》的其中一大轉變,是專輯的製作人已換上是來自Simian Mobile Disco,也曾為Arctic Monkeys、Foals、Florence & The Machine操刀的James Ford,所以今次Depeche Mode在製作上也會出現某程度上的轉變。
無可否認,即使James Ford曾與不少炙手可熱的當代音樂單位合作,但他可會處理好Depeche Mode這樣的電音班霸班樂團、甚至足以讓他們提昇?這是樂迷們所關心的議題。
《Spirit》仍是以電音藍調為主調的DM專輯,客觀來看評價好壞參半、不置褒貶。喜歡與否,就視乎大家有幾多接受到他們當今的電音藍調取向。先行單曲〈Where's the Revolution〉無疑是首懾人心魄之作,〈Poison Heart〉猶如David Lynch的電影插曲,換上Martin主唱的〈Fail〉一如以往令人聽得心碎,而我尤愛〈Cover Me〉此曲,似是DM另一首氛圍化的藍調ballad曲目,但重點是下半部暗湧而來的電音sequence肌理。
當今的Depeche Mode,都不會做出另一張”Music for the Masses” 的唱片(他們的1987年專輯名字)。而《Spirit》就是要樂迷多花時間消化的DM專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