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17年首度於德國建築博物館展出,針對1950至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風格進行全球性的考察研究。今日粗獷主義建築在各地,因被視為舊時代的建築技術時常未能獲得歷史與美學文化層面的重視,而多面臨拆除與忽視的危機。透過展覽,期望引發大眾對其文化價值的再認識與關注。
忠泰美術館在多年的耕耘與建築教育研究的努力上,很榮幸的於2020年迎來《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的亞洲首展,延續2013年舉辦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的時代思潮探討,透過引介來自全球格局的前衛建築運動及其多樣性發展,回應社會、文化、思想三者激盪的時代景況。本次的展出,也加入了6件在地的粗獷主義建築案例。同時也以24座水泥模型、3座3D 列印模型,並邀請7所台灣優秀的建築院校師生,以1:20至1:50的比例,製作8座大型模呈現更多粗獷主義建築案例精彩與細緻內涵。
台灣策展人王俊雄先生,特別分享到:「這個展覽是一個『建築文化展』主要討論建築跟文化之間的斷裂性。我們今日所說的粗獷主義,其實是一個寬廣且模糊的名稱,當它到每個地區,都會融入當地人的需要以及對於這套建築思路的認識所填滿。展覽發起的初衷,就希望以全球巡迴展的方式展開探討。也因此有雙策展人的產生,要與當代的策展 人合力促成巡迴站點的深度討論與延伸,進而使觀者透過展覽透過省思,認識粗獷主義建築的時代特質。」 粗獷主義(Brutalism)源自法文術語「béton brut」,亦即清水模,最初興起於1950年代的英國建築界,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即是此種建築風格的先驅之一,而這種建築的美學風格,便是以未經修飾與裸露的建築結構外觀,體現新時代的實驗精神。這種想法的文化思潮背後,是從二戰後城市的百廢待興狀態、工 業生產的蓬勃發展,再到20世紀初維也納建築師阿道夫‧盧斯(Adolf Loos, 1870-1933)提出的「裝飾即是罪惡」等觀點醞釀下,宣告了戰後即將迎來的新建築思考:要以實用功能與人的生活經驗基礎,鎔鑄為簡練美學風格。 文:胡鐘尹
策展人: 奧利佛.艾爾瑟(Oliver Elser) (德國) / 王俊雄 (台灣) 展覽地點: 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 178 號) 展覽時間: 2020/7/4 – 2020/1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