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西九不只是一個區,而是一個象徵,一個很大的格局轉變。可以成功或失敗,但有些兆頭證明到一種文化轉向,即是文化如何變得有用。」
文/ Sandywan
小西是劇評人,對於劇目、演出、舞台等早已著墨不少。他近年更多研究城市和文化發展的關係,問到「西九與戲劇」,他先作re-definition,由都市研究的角度討論西九存在的意義:「西九是一個區域,西九龍區的一塊地,當年油麻地避風塘的艇戶被迫遷後騰出,到1998年董建華宣佈興建文娛藝術區,最初的版本是想建造大型歌劇院,像雪梨歌劇院。但我一直想,西九不只是一個區,而是一個象徵,一個很大的格局轉變。它可以成功或失敗,但有些兆頭證明了一種文化轉向,即是文化如何變得有用。」
文化轉向的象徵
無論狹義還是廣義,文化的產值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中上環自然而生出百多間畫廊,藝術成為一種生意模式;同時產業開始用文化藝術作招徠,如海港城放草間瀰生和岳敏君的作品;或用以包裝整個空間如K11;或用以整個區的更新如太古坊,辦公室大樓有ArtisTree,毗鄰是充滿文娛活動的糖廠街;而於西九就是整個城市的City Branding,為了成為一流的Global city,讓全球的精英到來,我們也需要創造Third Space,製造hospitality,甚至改善空氣質素等等。所以說,這種現象不是由西九來開創,西九只是象徵,用visualize的方法,成為各個文化轉向的象徵。
藝術本來就是文化,為什麼說「藝術文化化」?關於新視野藝術節,小西參與會議,討論文化與藝術節的關係。「現在的藝術節和以前有沒有不同?觀眾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值得思考的是,他們是純粹為了藝術而來,還是希望透過這裡舉辦的藝術活動了解這裡的文化,還是來旅遊順便觀看?藝術可能已變成一種途徑,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其實是文化這件事。全球化年代,地區文化才是make a difference的東西。」
當然,戲劇界同樣經歷經濟上的轉向。「八十年代商業劇場如男人之虎、東宮西宮等,或十大藝團,都有政府官方資助。後來,曾在中英劇團及劇場組合工作的彭秀慧和黃詠思各自成立一人公司,都是沒有或較少資助背景的劇團、製作公司。小劇團第一個申請資助的製作申請到三萬二千元,組成一個團隊,取得聲譽後重演,然後便有製作公司,走向產業化的道路。」
以「大西九」為視野
「早幾年我到百老匯,當時在想,西九應該建在旺角吧。百老匯不是塊由無到有的空地,它的城市肌理雜亂得像旺角,就好像一幢樓內藏很多排劇小室,而街道又有很多「I Love New York」的遊客紀念品。旅遊與文化文融才是百老匯的精髓。聚集(Cluster)是經年累月生長出來,是城市的肌理。如果要向西九注入活力,就要考慮與周邊社區和使用者的互動。我的西九是『大西九』。」
其實從西九向北看,大角嘴工廠區就有很多藝術家工作室和劇場,現在政府想改建工廠區,但都偏向於住宅或辦公室用途,政策上是否應該製造一些誘因讓工廠大廈的業主去讓藝術文化活動發生呢?然而,這些聚落通常在城市經濟衰退、租金下跌時自然形成,而不是由公共政策來推動。當然,兩者都可對文化活動產生積極的作用,應並行不悖。
場地限制發展
香港絕大部分的表演長地都由政府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管理,雖然七十年代曾先後出現香港藝術中心小劇場、藝穗會劇場與綜藝室、城市劇場等較自由的非官方場地,但小西形容這些場地都已進入冬眠狀態如城市劇場,或者轉型為較多作純粹租賃的角色如藝術中心小劇場,或大多只提供演出空間如藝穗會。現在仍然在推動香港小劇場,在節目策劃上主動出撃的就只剩下牛棚劇場。
小西在文章《香港小劇場的省思──場地、資源、教育的現狀》中提到,近年康文署開始把豁下場地改成黑盒劇場如牛池灣文娛中心和葵青劇院等,甚至容許部分其主辦的節目,在康文署系統以外的場地進行,而「香港話劇團」也花了不少功夫經營位於其團址的黑盒劇場,民間亦多了像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Loft Stage Indie Theatre等場地,但就目下所見,靈活、自由而便宜的小型場地,仍然為數不多。
「2003年茹國烈在香港藝術中心擔任總幹事時,曾邀請詹瑞文做駐場劇團。康文署都有駐場計劃,讓劇團藝團的安排有彈性,例如能安排中午時段搞一個小時的mini concert。場地問題,除了政府要鬆綁,也可以是鼓勵私人場地的營運,因為場地可以建立獨有的性格。就好像我在紐約Lower East Side的St. Mark看戲,完場時來送客的竟然是劇場老闆,這情況在香港從來未見。」
長壽劇:劇團成長之機會
九十年代之前香港戲劇未專業化,到後來香港演藝學院開課,有了專業的知識,卻仍未有專業的劇團規模,多用project-base的模式運作。假如場地問題解決了,一套長壽劇的作用,在於創造一個讓劇團工作人員重覆練習的機會。不斷在同一劇目上研究、改進,也能慢慢形成及融會本土的文化。
小西說:「我的西九戲劇藍圖是,西九是一個出發點,一個格局,發展香港戲劇不只在西九。我不知道會否成功,但我的態度是樂觀的。香港的文化特色是大眾娛樂,但其實也有不少值得投放資源發展的精緻藝術,因為現在做藝術已不只為本地,而是向國際進發。外國大師如美國的前衛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都在全球各地進行演出,製作班底也可以是國際性。長壽劇的「遊客性質」也非絕對,因為「做給遊客看」,和「因為著名而吸引遊客」是有點分別的。文化評論人黃孫權在書寫誠品時也提出,是有好生意才有好文化,還是有文化才有好生意呢?而我認為,百老匯是先有好文化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