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信學。自由撰稿人。
原訂北京的世界首演「據說」因政治理由取消,也有說法是「政治理由」只為掩飾北京方面樂手及合唱團無法處理艱深新曲的下台階,反正《中山.逸仙》未上演已先爆紅,連《紐約時報》也有報道。入場前既然聽到兩種說法,筆者觀賞時焦點不免看樂曲有多難,劇情多敏感。
前衛音樂 微觀視角
才三十五歲的黃若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再到美國先後於歐柏林音樂學院及茱利亞音樂學院深造,被譽為繼譚盾等人之後新一代在美國崛起的華人作曲家。歌劇以合唱開場,強勁節奏帶起氣氛。隨後發展主要以短小樂思反覆出現而捨長旋律,黃若更重視經營節奏及和聲色彩變化。也因為少見大旋律,當愛情二重唱出時,就帶來強烈的震撼,而此段旋律更是引用古曲《梅花三弄》加工而成,同樣旋律再次出現於宋慶齡丈夫遇襲逃跑而意外流產,感懷身世的獨白,以梅花耐寒高傲借喻二人遺世獨立。樂曲組織用心,但多首二重唱都讓兩個角色同時唱出自己獨立歌詞,雖說莫扎特也愛以對位寫重唱以推進戲情,可是此手法在《中山.逸仙》未免太頻繁。劇情推進偏向緩慢,若全劇能如最後兩場般緊湊,更能打動觀眾。配器明顯是先寫西樂版再移殖而成,令人好奇更欲一窺原貌。
故事絕非為孫中山歌功頌德,而是從梅屋莊吉後人手中一件孫中山遺物,帶出孫中山與宋家父女的感情轇葛。宋嘉澍傾盡家財甚至身為牧師騙取名流捐款支持革命,最後女兒卻跟隨孫中山而去,為革命顛沛流離,這與電影《十月圍城》出奇的遙遙呼應。當《十月圍城》以義士廉價熱血努力卻蒼白地襯托革命領袖崇高地位,《中山.逸仙》以兩個女人(盧慕貞為成全革命而離婚、宋慶齡從崇拜到傾慕)與一個男人(宋嘉澍跟孫中山是泛泛之交時已無比信任)對孫中山的感情,塑造出充滿魅力的萬人迷(甚至迷倒一眾女學生)。然劇中「革命」的呈現只算口號式「為國為民」,也許莊梅岩本來就無意描寫革命的波瀾壯闊。全劇格局是微觀的,真正著墨在於偉人背後友人與情人的感情世界。以內地官員政治宣傳為先的藝術觀,確不會輕易接受以此劇為辛亥百年紀念作。
唱做不俗 製作可觀
演出方面,丁毅演孫中山略嫌霸道,但唱功出色;阮妙芬演宋慶齡是中規中矩,但不見當年《蝴蝶夫人》的神采。彭康亮演宋嘉澍聲音宏亮,但顫音過多甚至影響半音段落的音準,劉珊演倪桂珍恰到好處;袁晨野與梁寧演梅屋夫婦未免大才小用。黃華裳演盧慕貞明顯稚嫩,但仍見是可造之才。合唱團縱戰勝複雜節奏,惜無法掌握複雜和聲,且在第一幕的開場合唱後,已疲態畢露,這也可見樂曲難度。
國內資深導演陳薪伊就著劇情中的博物館與梅屋後人周旋的副線,將舞台打造成博物館,不同場境輪流「展示」,同時讓觀眾時刻警醒這個孫中山終究是被窺視的客體--完場的孫中山不正是博物館中的蠟像麼?這「窺視」意識,又強化了故事本身的「八卦」性,玩味十足。燈光與舞台設計令人驚艷,極具電影感。
評論場次:2011年10月14日,晚上7:45,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