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香港 |余來 |瘟疫把我們分為「地上」和「地下」 | 影話戲 |防疫禁區2

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如是說:「瘟疫總被看作是對社會的審判。」當我們討論瘟疫的時候,我們實際討論的其實是社會。瘟疫可以是一種病毒,也可以是一場運動,它抑是一股思潮。因為它們同樣具備「傳染性」,同樣會造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隔絕與對立。任何關於瘟疫的作品,內核都是類似的。



✒️加入「大評論家計畫」,詳情請見:https://www.artmap.xyz/services-9


羅靜雯導演的《防疫禁區》首映於2010年,那時沙士過去7年,人們記憶猶新。如今該劇重演,經歷新冠三年的洗禮,觀眾看後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明就裡的觀眾可能以為這是新創作的劇目,實在是因為它和剛剛過去的歷史太貼題了。劇中G城的V病毒,不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亦令人與人之間關係緊張。


在病毒陰霾的籠罩下,一系列平時不經覺的衝突浮現出來,例如醫生的操守倫理,記者的職業倫理,公司的商業倫理,政府的管治倫理。當事情上升到倫理層面的時候,就變得異常複雜。羅素認為:「真正的倫理原則是把人人同等看待。」但病毒的副作用首先在於,它讓人們不再可能「同等」,被迫必須做出抉擇。


當然,或許是因為有太多衝突想要展現,駕馭眾多線索遂成為導演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有時候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反而令劇本無法聚焦,分散觀眾的注意力。劇中的每個主要角色,無論是醫生、記者、財閥、官員,還是中央車站裡蟄居的病毒未亡人群,他們都有待導演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內心的掙扎與故事。


在演出後的交流中,羅靜雯坦言劇本和十年前基本上沒有做太大改動,比較大的區別是突出了中央車站地底人工隧道的部分,交代了旁述者少女能夠長大成人的原因。這個改動值得激賞,它進一步增加故事的隱喻性,擴大遐想空間。中央車站之於G城而言是「地下」,而地底隧道之於中央車站而言又是「地下」。



人們通常把一些次文化群體歸為「地下」(如「地下搖滾」),主流社會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而他們也不願或不能融入主流社會。「瘟疫」是一個重要的客觀變量,硬生生把我們分為「地上」和「地下」。「地下」無法消除,永遠存在,如果我們對他們視而不見,那麼我們所認知的社會可以說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於是我們又要追問,如何才能對社會建立完整認知呢?《地下紐約》的作者凡卡德希給出一種方法論,認為「需要一種不是建基於社區而是更多地著重於網絡連接的社會學」。他還說:「紐約不一樣,這座城市需要自己的社會學。」筆者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香港,《防疫禁區》正是這種「社會學」的一個腳註。

文 | 余來(金融從業者,歷史人類學碩士)

圖及影片 | 影話戲


防疫禁區 | Cinematic Theatre 影話戲 |觀賞日期

📅 日期|2023 年 10 月13日

🕙 時間|20:00

地點 |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合作查詢 |advertising01@artmap.com.hk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