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珠寶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 | 礦石奇珍展覽


倘若奧黛麗赫本在 1961 年上演的第凡內早餐讓許多女士嚮往,女主角荷莉站在珠寶櫥窗前吃早餐的經典場景絕對會是最永恆的一幕:梳著全世界都爭相仿效的優雅髮型、一襲令眾人魂牽夢縈的Givenchy黑色洋裝,咬著幾口索然無味的麵包,留下難忘的背影,然後瀟灑離開。

 

荷莉當時若有機會看過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的展覽,對於爬上上層社會的迷思,會否會將對珠寶的迷戀,看得不再高高在上,而熱情地投注在藝術的理解上?如導覽所說,「礦石奇珍」展覽絕對是一場「揭秘之旅」。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左)_藍銅礦,中國廣東省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收藏 (ENSMP 42316)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 L’ÉCOLE, SCHOOL OF JEWELRY ARTS 圖片:BENJAMIN CHELLY

 

| 一場對奢侈品消費主義光環的醍醐灌頂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在 K11 推出的「礦石奇珍」展覽,以其高度專業的理性呈現,令人對奢侈品的消費主義光環醍醐灌頂,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令人眷戀著迷。自2019 年珠寶學院第一家海外分校落地香港以來,圍繞著珠寶的歷史、製作和教育進行多場活動。此次展覽是香港地區的首個礦石展,共展出 29 件展品——數量不算多,從日常可見的黃鐵礦到價值連城的瑪瑙,乃至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的隕石,都進行了清晰明瞭的講解。

 

此次展覽由於「物質、珠寶、科技、藝術、太空」五部分組成,分別從「什麼樣的礦石適合做珠寶」「人工還是天工」「什麼樣的珠寶可以稱之為藝術」以及「科技為礦石帶來的變化」等角度解答了觀眾的日常困惑。以展覽的角度看,能把如此抽象和枯燥的石頭講得妙趣橫生,短短三十分鐘,既讓觀眾幾感受到名貴珠寶的稀缺性,又能夠接受其裝飾性,可謂是一場成功的對大眾的珠寶科普教育。

(左)_黃鐵礦,西班牙拉里奧哈區納瓦瓊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收藏(ENSMP 16715)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L’ÉCOLE, SCHOOL OF JEWELRY ARTS 圖片:BENJAMIN CHELLY

(右)_黃鐵礦、石英,羅馬尼亞馬拉穆列什縣卡夫尼克Boldut礦場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收藏(ENSMP 82986)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L’ÉCOLE, SCHOOL OF JEWELRY ARTS 圖片:BENJAMIN CHELLY

 

| 敢於如此「以本來面目」示人的珠寶品牌,想必是「有兩下子」。

 

在所有的奢侈品品牌生怕降了咖位,拼命宣傳自己的原料稀缺、工藝精湛、品味獨到的白熱化競爭的當下,此次的「礦石奇珍」展覽則反向操作——不如看看這些珠寶到底用了什麼材料、做了什麼東西吧。或許看展之後人們會反思「這真的值得我付出那麼多嗎」,又或許有人更加堅定「它絕對值得我為之慷慨解囊」。VanCleef & Arpels 通過此次展覽成功打破互聯網上大眾消費者的刻板偏見,一洗網友對於其產品「價格昂貴,材質普通」的誤讀,告訴大眾即便是普通的礦石也有其獨特的光芒,更何況那些本身就材料稀缺工藝繁複的藝術品呢?

 

不同於我們日常看到的廣告,瘋狂撩動著觀眾作為消費者這一角色的神經。這次的展覽終於返璞歸真,回歸到生產者的角度——你可以近距離觀察他們是如何產生的,甚至可以走進實驗室去設計、切割和繪製。更甚至這生產者都不是品牌,不是製造者,而是大自然。當我們本身跟這些礦石一樣,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又何曾擁有什麼或者失去了什麼呢。正如在導覽最後所倡導的「礦石的世界不僅僅可以作為珠寶進行傳承,也能夠通過科技的力量煥發出無窮想象」。


編輯 | 樊婉貞

撰文 | 姜紫芽

圖片 |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提供

 

「礦石奇珍」展覽|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

日期 | 2024年7月20日至10月31日

合辦 | 巴黎高科礦業學院礦物學博物館(Mineralogy Museum of Mines Paris – PSL)

地點 | Unit 510A, 5F, K11 MUSEA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