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指揮家和作曲家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親善大使譚盾先生親自作曲、編劇的《敦煌·慈悲頌》,以六個背景不同時代的佛陀故事包括割肉餵鷹、九色鹿、伎樂飛天、臥佛涅槃為主軸,配合重新編譯多首耳熟能詳的佛陀樂曲是西方音樂之中,以西方的樂器來演繹出西域樂器的多變和奇妙的聲音。
| 重塑敦煌音樂、與壁畫共現
敦是大,煌是盛。唐朝是佛教繁盛的時期,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成就了敦煌成為一個極具文化意義的佛教發源地。譚盾先生受到當地人士邀請,首次到嚮往以久的敦煌探訪,從而構想把古代的樂譜和流傳至今的佛教音樂重新編曲。由於許多古老石窟中應被封存的敦煌音樂手稿見到散落在世界各地,當中有一些保存在法國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和日本的佛教博物博物館。他以六年時間走遍各地,才能以極高的還原度重新演繹作品。
譚盾先生2018年把《敦煌·慈悲頌》完成,在德國首演,後在中國巡迴、意大術、法國、美國、中東等地演出。今次在可容納千餘人的澳門美高梅劇院中,在2,800萬像素顯示屏幕的輔助下,再次數碼化結合了重新編曲和創作的古代涅槃音樂及敦煌石窟的壁畫。透過數碼的投射,敦煌的修復壁畫和3D的巨型電腦繪圖,音樂家對佛陀的信仰和尊重被以放大的方式震憾觀眾的所有觀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敦煌壁畫保育不僅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推廣,這些古代的信仰和可是穿越千年的歷史,能體現在地人的生活甚至能追遡他們的想法。
| 民間相傳的典故 高雅演繹
是次演出有敦煌古樂演奏者和國際歌唱家同台演出,包括著名男低音楊熠、女中音劉倪汝、男高音顏嘉樂、著名女高音鐘嘉欣、藏族原生態女高音擁江帆、原生態呼麥男低音與敦煌古代奚琴演奏者哈斯巴根,及敦煌反彈琵琶舞者陳奕寧等等,同場還有約五六十人的蘭洲音樂廳合唱團和蘭州交響樂團,另外還有水聲效的部份配合,可說是集各種音色於一身的組合。
除了富有西域風味的特別編曲,獨特的調性,多變而輕快拍子作引子,半音階的樂句高低交錯,異國感的色彩份外鮮明,及後激動和沉重交纏,特別是在第三幕有一段十分緊湊的段落,層層推進,當中強調對音樂的淬練,各個聲部和樂器的平衡的同時,層次十分豐富和分明,完全可以體現譚盾老師對演出的深入理解和嫻熟地發揮出樂者的才華。
| 慈悲和仁愛 穿梭古今、穿透國界和語言
敦煌壁畫的記載繁多,很多已流傳千載。在演出之中該如何編寫才可以保留其神粹和寓言教化意義,民間口耳相傳、佛經記載、姻緣記事等等不能盡錄。譚盾精選撰述,以割肉餵鷹的故事為始,佛陀的涅盤及慈悲頌為終焉,讓未曾接觸過佛教的外國人也一探箇中乾坤。
例如這些表演有杯琵琶的女樂手,飛天不是獨有的形象,最初來自印度,但是敦煌的飛天是姿態優美是人間無雙的仙女。作為優美女性的典範,飄逸的長裙配搭着他手中的琵琶,重現了一千年的仙女奏樂,是永恆的魅力,在佛世界引起起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除了經典故事,豐富的舞台編排,讓敦煌石窟裏的故事經歷千年歷史後,不限國界和語言,仍可以重新延續。
| 沉澱和累積的宗教藝術
由演出形式去想,六個部份演繹不難明白,尤其以梵語和普通話的演出配有中英字幕。歌者的對唱如意大利的歌劇一般緊湊,合唱團的和音傑出非凡,尤其充滿豐富的個人感情和張力。對於自少被佛教典故耳濡目染的華人,又該何賞析此作?
佛教是當下其中之一最入世的是宗教,佛教的典故伴隨於我們身邊一起成長,像是《九色鹿經》,有一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他,他救了在河裏的遇溺的人,同時在皇宮裏受寵愛的皇后因病不起,卻夢見了九色鹿,跟國王說若他能夠有九色鹿的鹿皮作褥子,才能回復健康。溺水人背信棄義、掙扎,通報了九色鹿的行蹤。這個典故的敦煌重修數碼壁畫得而在劇院連續的方式放映,配上重新編曲的傳統音樂,一方面我們可以震撼地感受到劇院之中多元文化的演繹和共鳴,另一方面又可以重新閱讀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故事,畢竟佛教是導人向善,以教訓的寓言故事來使信眾明白,凡世的生活。同時當信眾有疑惑之時,佛陀亦會解答他們關於生存,集體和前世今世下世的問題。
古代敦煌壁畫藝術講究創造的集體性,和藝術表演上的共同性,它有嚴格的創作規定。這次的演出也可以說是一個集體創作,歌頌佛陀,不單純是為了膜拜佛陀,更多的是把當中的智慧保存和傳頌。宗教的藝術中間也許被歷史掩蓋了上千年,現在可算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重現。
1900年當代人類重新發現敦煌的壁畫,不少藝術家長途跋涉到敦煌學習和臨募,當中包括張大千和常書鴻。這個《敦煌·慈悲頌》作品是古人的啟發,高超的匯聚各種藝術共冶一爐的手法,的確帶來震撼之感,是一種融會貫通的故事表達,更肯定的是敦煌佛教因這個表演而保存和繼承。這個樂曲是一個里程碑,對於中華文明的古代文物保育和音樂傳承,歷時仍久,我們需要更持續的堅持,才可以活化古文明,使其歷久不衰。
澳門美獅美高梅 | 譚盾《敦煌。慈悲頌》
觀賞日期 | 2024年1月2日20:00
文 | 胡敏慧
圖 | 澳門美獅美高梅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YouTube| https://youtube.com/@artmap9013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