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專訪teamLab竹井卓哉 | teamLab藝術與商業共生的天花板


有「網紅展鼻祖」之稱的teamLab,以身臨其境的數字裝置聞名,東京行星博物館(teamLab Planets)參觀人數曾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有1000多位成員的跨學科團體,2011年在日本藝術家村上隆的挖掘下,將藝術與商業成功結合,成為全球數字藝術最具代表性的團體。teamLab藝術展不僅是觀眾的網紅打卡地,也是國際都市的城市地標和熱門景點。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經過20多年實踐,雖創造了網紅現象,teamLab卻不是稍縱即逝的網紅團隊。2024年10月14-15日,在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五屆國際文化領袖圓桌交流會上,teamLab成員竹井卓哉先生受邀出席,並就議題「崛起的是非藝術家還是新藝術家」發表主旨演講。我們在香港與竹井卓哉先生面對面,聊聊外界對teamLab的諸多誤解,和teamLab的真實心聲。



| TeamLab文化經濟學:讓藝術與商業內在共生

 

teamLab是藝術家,更是組織健全的大型跨國公司。團隊1000多人,包括藝術家、工程師、動畫師、建築師等,將這麼多不同背景和學科的專業人士,集合成兼具藝術創造與商業價值的組織,本身就是複雜工程。所以,teamLab是一家文化產業跨國日企,架構完善,制度健全,商業生態成熟。

 

「我們有兩面,一面是藝術,一個是商業解決方案(Resolution)」,竹井卓哉告訴我們:「四位創始人,一位負責藝術,其餘三位負責解決方案,兩者是分開的,形成解決方案部支持藝術部的內部生態。」在teamLab的組織架構中,2/3做藝術,即700多人的藝術團隊所研發的創意,構成核心;另外1/3,即200多人的解決方案團隊,將藝術轉化為商業,為客戶提供藝術商業應用與市場行銷的諮詢規劃。

 

如何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對應了香港當下的困境。以「藝術+消費」為模式的K11商場多年虧損的事實,接著集團接班人風暴浮出水面,teamLab對當下的香港更有借鑒意義。藝術是軸心,商業是框架,兩者內部支援共生,構成可持續商業模式。「我們的原則是,客戶與teamLab是平等關係,藝術家的價值和組織者的價值同樣重要。」

 

今年3-6月,teamLab在香港添馬艦公園做了《光漣》(Continuous)項目,費用達伍仟萬港幣。「香港觀眾難免質疑,teamLab這麼貴,值得嗎?」我問竹井卓哉,「政府贊助的公共藝術,與私人藝術畢竟是有區別的」,他回答,「我們要做旗艦的、可持續的專案,不是速食主義的東西」。teamLab的藝術項目通常是更長期的,一般為期3-6月,東京的森大廈專案持續幾年,而在阿布札比的博物館專案則是永久性的。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相比香港動輒花費千萬卻僅展出幾周甚至幾天的項目而言,請teamLab的在香港做的公共藝術更物有所值。

 

| 是無界體驗,不是沉浸式技術

 

teamLab的作品常被當作「沉浸式藝術」代表,這也是外界對teamLab的誤解。「我們的重點是體驗,從不是沉浸式技術本身」,竹井卓哉強調:「技術只是通往體驗的工具,不是目的。儘管技術推陳出新,但對我們不是最重要的,體驗才是。」

 

「沉浸式」是數字化藝術的代名詞,也成為機械化理解藝術的噱頭和工具。市面上不乏以「沉浸」為賣點的作品,使用多媒體和全空間電子化技術,或整個牆面播放錄影,似乎只要用光影將觀眾包圍住就是「沉浸式」。與氾濫的沉浸式作品相比,能吸引大批觀眾購買高價門票進場的teamLab,究竟有何不同?

 

「體驗是無邊界的」,竹井卓哉說,「技術的目的是改變身體標準和對美的定義,觀眾通過我們創造的體驗,改變看待身體的方式」。teamLab提供的體驗是穿透式的,不是簡單的數字螢幕和技術包圍可達到,這種體驗穿越了邊界,無論觀者走到哪裡,體驗都能跟隨觀者的體溫和觸碰變化,是感應式經驗。竹井卓哉以作品《走,走,走》(Walk Walk Walk)舉例,「teamLab有自己的室內作曲家,通過音樂相互交叉,讓移動影像間看不到區別,既能消除邊界,又能保持和諧」。teamLab有完善的體系,有自己的作曲家團隊來創作音樂,在世界各地做展覽,都是整個團隊派去行動,特別是容易出錯的技術方面,teamLab還特別研發了自己的雲端指導,可以隨時從日本總部獲得支援。所以teamLab已經不是沉浸式技術這麼簡單,而是日本藝術家的高標準作品意識與嚴謹作風。

 

無界體驗(Borderless Experience)沒有邊界,沒有大眾(Massless)。在充滿禁忌、限制和秩序的真實世界中,個體被芸芸眾生淹沒。在TeamLab的世界裡,觀者跳出處處是限制的世界,進入無限空間,脫離大眾包圍,回歸個體,觀眾願意為這份獨特消費,是teamLab的文化經濟精髓。「人們依賴相機拍照,但相機往往不真實,只有身體親歷才真實。觀眾一定要親自來,身臨其境才可領會。在我們的藝術中,觀眾更容易打破自己與外界的藩籬」,竹井卓哉說。



 | 環境現象與體驗式建築

 

出色的藝術家往往有更超前的意識,比同時代的他人看得更遠。TeamLab正在建設的阿布札比現象博物館(teamLab Phenomena),旨在讓每個到訪者用體驗,創造獨屬於觀者的建築。現象博物館比肩阿布札比盧浮宮(Liuvre Abu Dhabi)和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Abu Dhabi),「盧浮宮代表過去,是大師經典之作;古根海姆代表當下,是現當代藝術;而我們的無界體驗代表未來。」竹井卓哉說,「我們以好奇為出發點,認為環境造就現象,現象成就雕塑,並構成建築這個有機形體,讓建築內部和外部,被有機建築肌膚覆蓋連接,讓建築成為生命體。我們的城市項目,是在提出問題,思考關於美的定義」。

 

「你們有自己建築師,來建設這間博物館嗎?」我問。「這棟建築沒有建築師。」竹井卓哉笑著回答,「對,這就是這間博物館的獨特之處,一個沒有建築師的建築物!」

 

與傳統建築不同的是,TeamLab是先把博物館的內部空間佈置好以後,最後才在上面蓋一個蓋子,使得整個建築像變形蟲一樣,無邊界、無形狀。建築外部是個無法定義的雲朵,通過沒有輪廓的有機形體,消解透視,也消除人們對建築體積的意識。「建築建立在體驗上,我們先創作藝術,再把它帶到建築中,藝術是在建築之上的。」竹井卓哉說:「當人們從建築的大小體積概念中解放出來後,建築將不再被概念所困,從象徵變成體驗。」


撰文 | 樊婉貞、勞拉申

影片及圖片 | Teamlab提供

採訪協助 | 楊宜瑄博士、林雪儀

 

第五屆國際文化領袖圓桌交流會 |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日期 | 2024年10月14 至15日

地點 | 西九龍文化區故宮文化博物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