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夏康評大提琴巨擘顧德曼獨奏會和愛的交響曲

文:夏康

香港對外交通發達,筆者有不少朋友善用這地緣優勢,踴躍出席大中華各城市的音樂盛會。無論是馬勒第八交響曲的北京演出,還是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巨星獨奏,熱心的愛樂者皆不放過。然而,說到朋友們最愛赴往的音樂會之城,則很大可能是那寶島上的霓虹,台北。在此,筆者亦趁機說說兩場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的音樂會。


六月十四日晚,蘇俄大提琴家顧德曼 (Natalia Gutman),與她的鋼琴家伙伴巴布魯金 (Viacheslav Poprugin),為台北聽眾獻上大提琴演奏的極致。將近七十歲的她,不單是當今在世的大提琴家中最重要的一員,更是在蘇俄音樂殿堂中,承接Rostropovich、Richter 等顯赫名字的傳人。好了,這位一代大師,於其漫長的舞台人生中,究竟曾否在香江獻奏?筆者還搞不清楚。肯定的,是她繼2008年後再次訪台,令香港樂迷亦羨慕亦妒忌。


音樂會當晚,以孟德爾遜降B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5為序。音樂奏起,旋即宣告兩位奏者的風格:顧德曼強悍有力的奏法下,巴布魯金擔負把音符精雕細琢的角色。只是,或許大師需時熱身的緣故吧,顧德曼沉實的弦穩,在鋼琴家斑駁的音色層次下,略顯粗梳。不見浪漫作品的多愁善感,亦不見孟德爾遜式青春魅力。隨後的辛德密特《為大提琴與鋼琴所作之三首小品,作品8》,鋼琴家持續奏出了如法國音樂的夢幻色彩,而大提琴家漸入狀態。到了第三首小品《詼諧曲》,顧德曼終能發揮最高水平的音樂表現,與巴布魯金一起把音樂的剛柔對比描繪得淋漓盡致。下半場,原來的舒伯特奏鳴曲被改為舒曼的《a小調五首大提琴民歌型作品,作品102》,音樂份量「似乎」輕了,惟演譯起來也絕不輕易。在此,顧德曼的表現與其孟德爾遜演奏形成很大的對比。精巧的運弓,一方面秉持其蘇俄式穩健發音,另一方面則輕妙細膩地把舒曼那流質般的浪漫風格濃郁散發,精彩醉人。舒曼是個典型的鋼琴作曲家,其室樂作品中鋼琴的角色往往最為吃重。然而,顧德曼真的在無可挑剔的巴布魯金手上奪回音樂主導權來了,弓起弓落皆是大師風範。蕭斯塔科維契的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是當晚筆者最期待的曲目。殿堂蘇俄奏者演譯蘇俄作品,總有旁人無法取代的權威性。無論是超技樂段間的冷嘲熱諷,抒情旋律裏的悽然冰冷,還是時間凝結時的靜寂虛無,兩位奏者的演譯皆入木三分,令聽者手心冒汗。不得了。音樂會加奏,奏者們獻上舒曼的三首幻想小品,作品73。整晚背奏演出的顧德曼,在其中的第一號作品把三兩樂句甩掉了。累了吧,樂迷明白的。


另一場於六月十六日舉行的音樂會,指揮大師呂紹嘉率領國家交響樂團 (NSO),聯同法國鋼琴家 Roger Muraro及翁德馬特電音琴演奏家 Valerie Hartmann,演奏梅湘的鉅作《愛的交響曲》(Turangalîla – Symphonie)。這首陣容龐大,結構極複雜的作品,不管是誰演奏也是音樂盛事了。香港大概未曾首演的,台灣做到了。NSO還許仍未進身超一流樂團之列,在歐洲享譽盛名的呂紹嘉卻肯定是超一流的指揮。於其棒下,再複雜的當代音樂都得以抽絲剝繭地處理,演譯乾脆精準,華麗宏偉。其實大家對相類的大膽選曲都感到饑渴,怪不得當晚筆者真的碰到香港友人了。此曲,港樂何時嘗試?



評論場次

大提琴巨擘顧德曼獨奏會:2012年6月14日.晚上7時30分.台北國家音樂廳

愛的交響曲:2012年6月16日.晚上7時30分.台北國家音樂廳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