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康
圖:由澳門國際音樂節提供
中國古典音樂家的冒起,早已不是新鮮事。鋼琴大師傅聰,固然是傳奇;二十一世紀的年輕演奏家們,獨當一面,皆以各自的渾身解數在古典樂壇闖蕩,期盼在嚴酷的市場中留下觸動愛樂者的聲音。然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中國古典演奏家們,似乎仍然以大賣個人風采的獨奏家為主。頂級室樂演奏家,寥寥可數。音樂事業穿梭於中美兩國的上海四重奏,是少數在國際室樂舞台矻立的中國名字。從1983年成立至今,那是三十一年的努力。
作為世界一流室樂組合,上海四重奏的曲目非常廣闊。一方面,從海頓到蕭斯塔高維契,古典時期到二十世紀的重要曲目他們無不涉獵;另一方面,他們擔起時代使命,銳意演奏中西當代作曲家的新作。最後,中國民謠的舊曲新編,成為他們獨一無二的音樂標記。剛於十月二十九日假澳門崗頂劇院舉行的上海四重奏音樂會,演奏曲目貫徹其跨越不同時期風格的特色。
音樂會以海頓的D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2《五度》掀起序幕。筆者不幸地,因種種人為失誤未能入場欣賞,故不長贅。上半場以潘德列茨斯基譜於2008年的第三號弦樂四重奏《不曾寫下的日記頁》作終。筆者三年前曾電話訪問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手李偉剛先生,以下為此曲緣起點滴:
「我們跟潘德列茨斯基相識十載了。有一天,我們鼓起勇氣,詢問大師:『如果我們想演奏你的作品,你希望我們奏哪一首?』當時他有兩首分別寫於1960年和1968年的四重奏作品,不料他竟笑道:『我不喜歡它們了!』事過五年,我們問他可否為我們的二十五週年創作一曲,半年後他終於應承了。一首新的四重奏,同時記念我們的二十五週年和他的七十五歲生日。其實,當時Alban Berg Quartet 也希望他譜寫一曲,而幸運地大師選擇了我們—— 不久,Alban Berg Quartet便解散了!」
演出當晚,四位演奏者的座位以「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排序,中提琴手於右方外邊位置,與左方的第一小提琴相對。雖然此舉令中提琴的琴音集中向內,而非面向場內聽眾,惟此安排在潘德列茨斯基作品卻非常合適。此單樂章作品以中提琴晦暗的獨奏旋律為引子,在全曲中提琴手亦成為跟第一小提琴分庭抗禮的主角。兩位演奏者面對面,以或是抒情優美、或是竭斯底里的音樂素材對話,極具戲劇性。另外,四位演奏者對風格取向的處理,偏重樂曲的浪漫情緒,與追求節奏火花有所不同。
下半場,奏者們獻上四重奏鉅作、舒伯特的D小調第十四弦樂四重奏D810《死與少女》。綜觀四個樂章,角色吃重的第一小提琴手其實奏得不完全乾淨,飛快樂段,彈指之間時有失準。除此以外,技術上四位演奏者的表現卻天衣無縫;樂句對答流暢,聲部關係精準細緻,十六根弦線的音色高度融合。這是長年累積的室樂功架。剩下來,是風格取向問題。演奏者們選擇以極為優美細膩的音色層次處理此曲,速度上卻流於輕快流暢,未有大膽、戲劇性的鋪陳處理。這無疑是非常悅耳的演繹,惟在四十分鐘的音樂過程中,其實可有更多的可能性。
兩首加奏,先是中國民謠,後是海頓作品20/4的終章。有關後者,演奏者們在這「諧謔的急板」展現精細而瑰麗的古典風格。短短一章,美不勝收。
《上海四重奏》除演奏由波蘭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特意為上海四重奏成立二十五周年創作了
第三弦樂四重奏「不曾寫下的日記頁」外,他們更演奏海頓和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作品。
評論場次_2014年10月29日/晚上8時/崗頂劇院
Komentar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