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一月。2015|新書推介

《策展簡史》 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參觀展覽時,觀眾往往只著重解讀藝術作品。然而,作品不能單獨於實體空間而存在,策展人透過改變、規劃場地,讓作品與作品、觀眾與作品之間互相呼應,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對話的發生得以可能。由是,策展人對展覽的規劃能拓闊觀眾的視野,書中其中一位策展人指:「你必須弄清楚策展人做了些什麼,才能慢慢瞭解你在展覽上看到的東西。」是故,了解書中11位美術館長、策展人、藝術經紀商、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的策展經驗,以及他們所勾勒出二十世紀初至末,歐美戰後的變動年代所萌發交織的藝文網絡,至為重要。


譯者_任西娜,尹晟 出版社_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月份_2015年7月



《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愛蜜莉.畢克頓 (Emilie Bickerton)


《電影筆記》於法國1951年創刊,顛覆了電影評論的面貌,被影迷譽為電影聖經的電影雜誌。首批編輯團隊包括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楚浮、高達、侯麥、夏布洛等,寫影評兼拍電影,發展出「作者論」、「場面調度」等理論,為其後的新浪潮革命奠下基礎。他們相信電影不僅是娛樂產業,更是一種藝術。編輯團隊定期換血,讓雜誌走向國際主義,亦在運用結構主義與精神分析論述電影、政治化批評與意識型態批評等領域處領先位置。作者清晰地呈現出《電影筆記》一路走來的思想痕跡,包括七十年代的政治批判、火紅年代等,對電影界的影響深遠。


譯者_黃政淵

出版社_漫遊者文化

出版月份_2015年10月



《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


為甚麼是「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顧名思義拒絕由藝術家透過作品單向傳遞訊息的做法,而是營造一個更積極的環境,讓觀眾也能參與其中,繼而促進解放式的社會關係。然而,不同的參與方式突顯了時代的精神面貌,以及藝術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及衝突,故參與式藝術的歷史演變其實是一場「人造地獄」,是一場思想上的戰爭。作者克萊兒.畢莎普是藝術史學者,書中探討二十世紀的藝術軌跡,從未來主義、情境主義國際以至達達主義,以此思考在追捧自由民主社會的今天,藝術在政治上可扮演怎樣的角色。


+DATA

譯者_林宏濤

出版社_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月份_2015年8月



《病玫瑰:354 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

理查.巴奈特


文/陸明敏

醫學與藝術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科,然而在彩色攝影還未發明的那個年代,唯一能清楚地記錄人類疾病症狀及生存環境,就只能靠繪畫。書中羅列了十個對世界發展影響最深遠的疾病,當時這些疾病十分致命。

作者自謂醫學歷史學家,認為「《病玫瑰》不只是一次大量書籍期刊資料的彙整經驗,更意味著我必須學習許多關於如何看待、理解藝術的新觀點。這些觀點來自不同學科,像是美術史、美學、哲學等。」所以,書中並不只是列出擬真的、詳細描繪病徵的畫作,亦有充滿意識形態的畫作。例如在述說梅毒時,19世紀末的男性藝術家,幾乎都會將梅毒描繪成誘惑又致命的女子。這些都令讀者真實感受到流行病如何牢牢掌握一個時代的恐懼與執念,以及如何促進社會某種發展方向。


譯者_郭騰傑

出版社_麥田

出版月份_2015年8月

תגובו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