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一偉 目前擔任2012-2014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並為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客座助理教授
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對港台小劇場界有一定影響,其歷史源頭可追溯至八零年代中期,亦即劉若瑀從美國回來的時候。《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講述葛羅托斯基與她的師徒情誼,並為許多不能親炙大師的崇拜者,揭露了葛氏訓練體系的神秘面紗。作為現代表演訓練的大師,葛羅托斯基於六零年代末到美國發展,奠定了他的訓練體系,影響全世界。以台灣來說,在美國直接與他接觸過的劇場工作者包括鍾明德、陳偉誠與劉若瑀等,他們將葛羅托斯基的觀念與訓練方法,透過工作坊傳播開來,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劇場力量。
在此之前,我想講一個我個人的小經驗。大約在三年前,我遇見知名的瑞士漢學大師畢來德(J. F. Billeter),他是國際漢學界一位受敬重的學者,其著作《莊子四講》在兩岸都有翻譯出版。記憶非常深刻的是,身旁有人問他是否認為莊子對動物的評價比人還高時,他居然說:「是的」,他相信這是莊子真正的看法。在我讀了本書後,回想起畢來德的說法;或許他是對的。
《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中所呈現的葛羅托斯基是一個東歐嬉皮,老是抽着折斷濾嘴的煙;但是他傳授的內容有時更接近莊子,教法則有點禪宗的味道(書中也提到,葛羅托斯基早年曾在歐洲某大學教授中國老莊思想)。如同劉若瑀所說:「事實上,老先生的所有訓練都是在提醒我們內在的覺醒,不掉入機械化的陷阱。」這種活潑不僵化的精神,對表演藝術來說,可以追溯至第四道大師葛吉夫(G.I. Gurdjieff)的教誨──實際上,葛羅托斯基在寫《貧窮劇場》之前並沒有聽過葛吉夫的學說,但他後來也認為他的觀念與葛吉夫之間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如王陽明所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本書詳細紀錄了劉若瑀於1983年至1984年間,與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追隨者待在加州的私人牧場,接受葛羅托斯基訓練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葛羅托斯基許多練習都要求學員擺脫大腦機心,回歸動物性身體,信任身體智慧。其中一個練習是快走(fast walk),要求學員排成一列,走在後方的人只能看着前面學員的後腦,不能轉移視線;不論發生什麼事也不能轉頭,必須專注,緊緊跟着前面的學員,然後讓最前面的人引導,一個接一個,直到所有人都平安回來為止。(頁102)當我讀到這個練習時,噗哧一聲笑了出來。當年號稱「瘋狂藝術家」的陳明才尚未於台東都蘭海邊消失前,他在一個原住民劇場工作坊,在海邊帶領我們做「快走」練習,把大夥搞得全身濕淋淋又氣喘噓噓。
畢來德在《莊子四講》中提到:「莊子感興趣的不是知識論,而是我們主體的自由,是我們怎麼能夠從事物中解脫出來,從而採取適當行動。」我相信這也是葛羅托斯基所有訓練的基礎與目標。
除了關於葛羅托斯基的訓練觀察之外,我們可以從中讀到劉若瑀的回憶不斷穿梭加州、台灣兩地,木柵老泉山劇場與加州牧場的景色,優人神鼓的靜坐、武術與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機鋒,似乎都在她心中交疊成一幅影像。
只是劉若瑀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觀眾才能飽覽這三十六堂表演課的全貌。
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 作者:劉若瑀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8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