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一偉
這次法國陽光劇團在兩廳院廣場的帳篷演出《未竟之業》,讓台灣劇場圈在濕冷的十二月,頓時熱鬧暖活起來,甚至不少香港或上海的朋友,特意遠道而來,參與這場難得一見的劇場之夢盛宴。
從五年前的《陽光之夢》到《未竟之業》,表面上看來,陽光劇團更貼近強調臉部表情的寫實主義表演。當我們也別忘了,這個創立近四十五年的劇團,至少有三分一的時間,都是在崇尚所謂的東方劇場,如印度卡塔卡利舞劇或日本文樂偶戲;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沉浸在默劇動作與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面具訓練底下。換言之,豐富的肢體語言,將劇場視為一種大眾藝術,創造一個讓觀眾想像力可以參與的空間,就是陽光劇場的
駐守在丹麥的跨文化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的《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正是西方劇場這股回到肢體動作的文藝復興潮流,在學術上的偉大成就。對陽光劇團的東方劇場實驗的描述,一樣收錄在這本書當中。透過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芭芭的近年合作關係,這部參考價值極高的著作,終於可以用中文的方式跟讀者見面。其實,這本書之所以難見天日,也是它最大價值所在,就是書中有大量的參考圖片,這些圖片的版權來源不一,所以協調起來很是困難,但一旦翻譯的前置工作可以被完成,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可以隨翻隨讀,任意閱覽的圖文書。
透過26個不同切入的焦點(如解剖學、平衡、手、腳、節奏、蒙太奇、訓練、舞台與服裝設計等),《劇場人類學辭典》成了一個展現東西方傳統與現代表演訓練的紙上博覽會。在包羅萬象的熱鬧圖像底下,芭芭的分析論述,有著不同向度的平衡作用,他對劇場表演的深刻觀察,使得這些觀點超越了東西表演文化的表面差異。對我來說,甚至對牽涉到人體為表現對象的藝術創作(像繪畫、雕塑、舞蹈等),芭芭的觀察也是十分受用的(所以我們在書中會發現,芭芭一樣引用了不少造型藝術的理論與創作實例,如畢卡索或安塞海姆)。
我覺得芭芭的觀察可歸結成兩個,一個是日常技巧與超日常技巧的區隔。芭芭發現,其實不論東西方,在十九世紀末的寫實主義表演技巧出現之前,所有的表演都是超日常的。超日常意味著,是超越日常生活行動的技巧,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才有辦法達到,例如義大利即興喜劇、默劇、馬戲、京戲、能劇等,都不是可以一蹴即成的;而且,這些表演的扮像,也與日常生活相當不同。換言之,在現代來臨之前,如果有人看到台上表演的東西跟他平常生活看到的一樣,他們會覺得這根本不是表演,因為看不出來”演”在哪裡。
當然,寫實主義也有它特殊的技巧要求,但透過芭芭的宏觀眼光,至少矯正了我們的觀點,即現代寫實演技,其實在整個人類表演史上,是很晚近才出現。而且可能一出現沒多久,就受到許多新流派的反對。像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努虛金在一九六零年代上的樂寇(Jacques Lecoq)默劇學校,就是不少當代前衛劇場的搖籃。
芭芭在《劇場人類學辭典》提出的第二個獨特洞見,是所謂的前置表達(Pre-expressivity)---這個詞所表示的,是在演員可見的動作演出之外,那個能感染與打動觀眾的神秘能量。對芭芭來說,這個前置表達是透過演員的身體而來。在傳統表演中,演員程式化動作的背後,是超越個人歷史的藝術累積,是上百年師徒相傳的精粹,這個超越個人表現的層次,多半是在超日常技巧中展現。
在我看來,個人的寫實表演,當然也會有前置表達的可能性,這可能是透過表演者個人生命的累積,或是平日勤於練習的結果。不論如何,芭芭的觀點之所以重要,在於他點出演技的多樣性,不再用傳統/現代的二分法來對立比較不同的表演體系,而是回到演技本身的表現力,即對身體的使用上。
當然,芭芭的觀點依舊是現代的,因為他運用了科學化的分析體系,而非盲目崇尚傳統。這就跟陽光劇團的《未竟之業》一樣,在令人咋舌的演出背後,是最先進的舞台設備在支撐。我想芭芭不能否認,當代劇場的特色,就在於其前置表達可能不只是透過演員身體,還必須考慮舞台燈光與布景等技術吧!
劇場人類學辭典:表演者的秘藝
作者: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尼可拉.沙瓦里斯Nicola Savarese
譯者:丁凡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2年11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