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Xin-yin XIONG 熊馨銀, 浮生一面, 攝影, 99 x 66厘米 (一張);66 x 44厘米 (兩張); 33 x 22厘米 (兩張), 2020
主持人:
Dr. Rochelle Yang 楊宜瑄博士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恆生學院藝術設計系 嘉賓:
Dr. Frank Vigneron 韋一空博士
Chair of Department of Fine Art, Chinese Universti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 (簡稱「韋」)
Dr. Bryan Chung Wai-Ching 鍾緯正博士
Programme Director of MA in Visual Arts, Baptist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視覺藝術碩士項目主管 (簡稱「鍾」)
Dr. Tobias Klein 簡鳴謙博士
Programme Director of MFA in Creative Medi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創意媒體藝術碩士項目主任(簡稱「簡」)
Date|15 July 2020
Platform| Zoom Meeting
線教學的機遇與挑戰?
簡:過去一年我們嚐盡了酸甜苦辣。對我們來說,我們很樂意接受在線教學的挑戰。理論課程的在線教學不成問題,對學習動畫的學生也是如此,然而我們引以為榮的工作室文化卻難以通過在線的方式再現。原本我們打算至少能在安全措施齊備的情況下臨時開放一部分的教室和工作室,但隨著疫情再一度爆發,也只能延遲。幸好我們與深圳的數位製造廠保持合作,讓同學的創作能夠持續進行。
這是充滿挑戰性的時刻,但也是難能可貴的機會。社會形勢的變化,讓我們探索如何能超越 物理條件的限制,以及看到何種溝通才是必要的。對學生來說,如何通過虛擬的形式實現表 達,這也是有趣的學習過程。對所有人來說, 我們都在鍛煉如何以更「數位元」的方式工 作,並發掘更多前所未見的嶄新機遇。對於那些以面對面交流、工作室文化為基礎的學生而 言,他們的創作迎來轉折。
在Zoom與在線教學之外,項目也必須呼應現今的社會形勢,我們無法對疫情的現實視而不 見。因此我們的課程也有調整,教學方式、教學主題也有相應的改變,這些都在籌備之中。 不幸的是我們並沒有萬能的方案,當然幸運的是我們並沒有陶瓷、玻璃和金屬等材料有關的 工作坊,否則我們會更為頭疼。眼下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們也正適應與調整,不斷探索 前進的各種可能性。
鍾: 去年,社會運動導致課程中斷,我們曾面對一個敏感的問題,因為本地學生與來自內地的學生都存有文化差異。這個學期開始,頭兩個星期我們得以和睦地面對面交流,然而此後至今卻遺憾地未能再在課堂聚首。
我們有一系列必須「在場」的實踐。我們很樂意探索線上的設施工具,也很高興看到學生在 線上教學的情況下,比以往更認真地學習和準備材料。疫情期間,學生在無法面對面溝通的 情況下,必須有更富創意的實踐——譬如,當無法直接接觸和感知的時候,如何在視覺表達中,例如通過不同材料,融合嗅覺的元素? 或者,如何通過語言來再現視覺或觸覺?這和上世紀七十年代藝術運動的宗旨有相似之處, 讓人打破慣例、突破性地思考和實踐。
以往,學生在課餘享有自由的社交生活,能夠結伴去各處參觀展覽,或者課後齊進晚餐等 等。很遺憾,這些在眼下都不復可能。對教師而言,我們必須深入瞭解不同的平臺,譬如學 習Youtuber怎樣與觀眾互動,也正嘗試將教學材料上載至Youtube與Facebook等線上渠道。同時,由於我們有相當數量的內地學生, 因此我們也同時兼顧內地的社交媒體,以照顧 \不同學生群體的實際需要。
從展覽的角度來說,我們力圖超越線下的形式,將展覽以VR等科技形式再現。對於近期參展的學生來說,他們只需要將方案發送給學院,而我們會僱用專業團隊代為布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需要解決的,是在遙距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清晰表達意願並且與布展團隊密切溝通。
韋:今年的特殊形勢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也見證了一些令人雀躍的成果。課程仍然以在線的方式繼續,而M.A.學生也以在線 的形式報告,還以此契機製作了一些微電影。 這段時間以來,我們觀察到同學們在自我表達上,比以往更富創意。對碩士生而言,他們已各有一定的藝術實踐,因此他們也有空間來實現創作。
我自己也有很長時間沒能見到MFA的同學們,然而我上星期五才在畫廊見到他們的近作。我必須承認,無論是創作的質量還是勇氣,他們這段時間以來的成果都非常讓人驚嘆。
我個人真切期望疫苗的早日面世,讓我們能盡快地回到原來的交流模式,能夠面對面地溝 通。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