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的流動旅程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過去的典藏展,以臺北市立美術館而言,經常將主題聚焦在作品的學派、意象或者人/物,幾乎鮮少出現以冷戰時期為主題的作品爬梳。然而,如何從藝術作品中辨識出藝術家在各國交流的旅程時所感受到的風景? 除了寫實描繪歷史場景之外,更需在其中精選出藝術家創作時的精神與美學,並從個人經驗延展到社會以致國家。在國家的議題裡,最值得關注的即是「全球南方」此一概念,泛指在地圖上一連串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由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所構成。臺灣在此處於尷尬的位置:一方面臺灣的現實處境確實為位處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卻因戰後的政治處境,並未參與自1955年亞非會議以來的一連串文化及政治運動,導致在心理層次上,「全球南方」之於臺灣似乎是個遙遠的議題。 這種中介角色,似乎是臺灣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從日治時期扮演日本南侵的跳板、冷戰時期的後勤角色,一直到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尋找盟友。此展覽試圖重新審視臺灣各時期以來,在藝術創作中直接或間接觸及到冷戰時期相關的主題,例如1940年代的日治時期戰爭畫、1950年代郭雪湖拜訪泰國古城所繪的膠彩畫、1960年代劉其偉參與越戰期間的速寫手稿、1970年代席德進描繪的菲律賓風采、1980年代入藏,由菲律賓藝術家洪救國、新加坡藝術家鍾泗濱等重要東南亞藝術家所繪的畫作、1990年代重要中美洲藝術家的裝置作品,一直到臺灣當代藝術家對新移民的討論。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