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編輯部
當我們認為藝術治療是潮流新玩,早於千年前埃及人就有用藝術活動協助精神病患,希臘則使用音樂戲劇,但直到1800至1900年,藝術才開始作為心理治療的醫學模式。一次大戰後,有人以音樂讓病人產生反應,稱之為「聲樂治療」;心理學家Jacob Moreno開創心理劇的模式,以主動想像、角色轉換及單人演劇之方式來調節心理;另一位專家Florence Goodenough於1920年始創「世界技法」,成為了今天的遊戲治療。有趣的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其實有特定的治療模式,例如戲劇是有系統並有意地使用戲劇之過程、產物來達到徵候減除,重整情緒與心理;舞蹈能連繫身心,催化個人各部分之統整;遊戲治療則預防和減除心理或社會困難。而「表達性藝術治療」就是一個綜合的詞彙,包含了不同的藝術形式。
聽起來好像理論連篇,也好像為病人服務。不過近年「藝術養生」的概念冒起,人們開始以「療癒」(healing)代替「治療」(cure)的說法,藝術治療也從早期針對特定患者擴展到一般人士。不過,舞蹈/動作治療師盧幸賢卻表示,在香港的情況,藝術治療進入醫院反而是困難的;台灣的遊戲治療師陳巍方卻走出醫療體系,創立自己幫助孩子的工作室;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團製作「療癒系劇場」,其實是為了把戲劇的功能更充分地發揮。我們更希望擴闊想像的空間,第二部分【寫在藝術治療之外】,俞若玫書寫她的銀髮社群創作計劃,帶著對治療的疑問開始,卻獲得了新的美學詮釋;其實,甚麼是疾病?誰是醫者、誰是病人?「醫學人文科」是否提供了醫學上的出路?又,其實藝術本來就是美好的,何妨與自己心靈說說話?
亞斯柏格戲劇故事工作坊 ,2011年(攝影:劉人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