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林漢堅/做一個展覽,建立「旺角」的入門討論 文:林漢堅 文章出街時,展出達七十件香港及國際作品的「越過界-國際跨媒體藝術節2020—在旺角」已經結束,所以文章在這時這刻出街是很好的起步/ 切合點,而文章的功能純粹停留在文字和研討的意義,這也是最原始的想法。 在研討會時,盧偉力博士嘗試用旺角街道名字在歷史上的轉變來觀察...
專欄作家:李夢/涓滴成河,生生不息---關於公共藝術計畫「非凡!屯門河」的六種想象 文:李夢 身為不久前遷入屯門區的新街坊,我頻繁乘搭輕鐵行經屯門河,卻少有時間思索這條河與岸邊的房舍樹木種種,究竟曾經歷怎樣的歷史,並面對怎樣的當下與未來。 Cold Ears Factory/Infinite Legends of Tuen Mun 9 Seater Ox ...
專欄作家:林育世 規訓與懲罰中的女性身體《艾瑪 Emma》 由索拉舞蹈空間提供 文:林育世 來自香港定居台灣南部的藝術家潘大謙,將近有十年的時間不斷透過他在擔任藝術總監的索拉舞蹈空間 (Solar Site Dance Theatre)所創作的編舞作品,以不同於他另外所擅長的視覺藝術與建築空間的手法,傳達他對社會議題 的敏銳觀察,從...
專欄作家:邱誌勇 從渾沌未開到人類現世:《人類黑區》的警世批判 由國家兩廳院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文 : 邱誌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 ,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餛飩死。 《莊子應帝王》 藉莊子「...
專欄作家:許仁豪 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 劇照攝影 - 張念誠 文: 許仁豪 台南人劇團推出的爵士音樂劇《第十二夜》,由趙敔運 口改編莎翁原著,呂柏伸導演,柯志豪編寫原創音樂。 改編以原著的錯認巧合設計為著力點,把時代背景搬至一九三 ○無代上海灘,彼時十里洋場,作為中國與西方文化直接交壤 處,歐風美雨無縫接軌,紐...
專欄作家:楊偉傑 河南民族樂團民族交響音畫《孫子兵法迴響》音樂會 河南民族樂團 文 :楊偉傑 人所共知,《孫子兵法》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這部誕生於兩千多無前的著作, 不僅僅是戰爭謀略,更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大智慧·全文逾六千字的《孫子兵法》言簡意賅,裡面的一字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意涵。要用音樂去呈現這部包羅萬象的不朽名...
專欄作家:伍常 當代新流行美學 Jean-Michel Basquiat, Thermopolae, 1985 Estimate: HK$26,000,000-38,000,000. 尚‧米榭‧巴斯奇亞 《熾熱的門》1985年作 估價: 26,000,000-38,000,000 港元 文: 伍常 儘管香...
專欄作家: 許仁豪 「民俗的政治與去政治―《夾縫轍痕》」 文:許仁豪 這是來自日本52PRO!劇團第三次來台的作品。從2018年開始,這個以四十、五十歲大叔為主的全男班劇團,連續三年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烏梅劇院帶來表演。每一次的演出都以一個日本的地方民俗文化傳統為基底,加上一段高潮迭起的人情義理故事,全場搭配傳統樂師的...
專欄作家: Human Wu 「夢想正常:喬裝抽離的關注」 文:Human Wu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講「正常」已經成為了一件異常的事。黃照達在奕思畫廊個展的《正常生活》這個題目不免令人感到諷刺,同時又帶點唏噓。在這個荒謬的時勢,「正常生活」又意味著什麼? 冷灰的天空下,一艘太空船即將起飛。天空中的圓說不清是太陽還是月亮,又或許是太空...
專欄作家: 許仁豪 動見體《戰+》 文:許仁豪 這是動見體劇團的舊戲重製,十年前導演符宏征領著一班青年演員,集體創作出《戰》,十年後重製,幾乎原班人馬登場,新版本加入了些許抒情片段,但基本上脫胎自十年前首演的架構。 內容從運動的程式化身體語言出發。演員從兵乓球、瑜珈、籃球、棒球、排球、足球、游泳、田徑…等...